一份民国图纸重现人间,再次勾起中大北斋的回忆
近日,一份中山大学文明路旧址的民国图纸“重现人间”,再次勾起了人们对中山大学历史以及人文重镇北斋的回忆。![]()
![]()
说起北斋,这个“广州市最后一座四合院”,已早在2005年8月被全部拆除。北斋拆除前,中山大学数千师生曾联名申请保留,省市参事、学者专家亦为之奔走呼号,但依然未能留住。北斋,原是抗战胜利后,中山大学(原校址在广州市文明路)兴建的教授住宅楼,在这里住过的名人学者,可谓群星璀璨:1号,先后住过中大中文系教授刘秉墉、省体委羽毛球教练刘力山、省中山图书馆馆长叶得春及干部郑新岭。2号,华工教授方帝堂(留学德国),华工医生孔宪华、杨超文老师夫妇。5号,中大教务长卢熙仲、张勤芳夫妇,华工院长卢文、广州设计院院长卢里、广州建筑工业工程业余大学教授卢玉敬。6号,华农蚕桑系教授程文若(留学日本)、医生王蕴文夫妇。8号,华工教授丘伟华、李淑安夫妇,华工教授黄仕辉(留学法国)。10号,广东高等师范学堂校长廖道传,华工教授叶振华、中山医医生廖瑶英夫妇。12号,雕塑家丁纪龄、画家符罗非,民国大律师易永修,作家易准、省中山图书馆副研究员梁惠卿夫妇。广东省公路局设计院院长易铮。13号,华工校长罗明燏,华工教授罗镇邦、胡颖(胡根天堂妹)夫妇,中大教授詹安泰、中大教授罗斯玲。14号,华工教授王浩,华工职员吴克健、李桂乔夫妇。14号之一,省中山图书馆副馆长李易安,戏剧家谢彬筹、吴玉祥夫妇。15号,商衍鎏女儿商孟容,中大教授商承祚,中大教授商志馥、张守惇老师夫妇。16号,中大教务长霍劭良、中大附中老师颜仲琳夫妇。19号,华工造船系主任卢发、广东药学院教授许英桂夫妇。20号,华工校医张娟容家庭,华工教授黄翼腾、医生吴曼萍夫妇。21号,中大教授徐庆修,省中山图书馆干部张宏和、孙桂卿夫妇。23号,中大中文系主任蔡秋农,广东师院老师蔡卓真。在这份名单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文化世家商承祚家族,两代人的家,就在北斋15号。上述名单还仅仅是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北斋生活的学者,此外,还有欧阳山、胡根天等。北斋的历史短暂而辉煌,这座1946年才建造的大型四合院,在拆除后,北斋的具体旧貌,以及整个中山大学文明路旧址的原貌,早已海桑陵谷,难再复寻。谁也不会想到,当初中山大学文明路旧址及北斋等建筑的图纸,会经历七十余载,重现于世人面前。平山堂一楼平面图。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先生曾在平山堂作《农工政策》的讲演。
一叠十份图纸
第一份图纸为“文明路校舍总平面图”,详列北斋、西堂、中斋、南斋、北轩、南轩、平山堂、景堂院、天文台、大钟楼、华侨宿舍等。第二份图纸为“平山堂楼上平面图”,及“平山堂地下(广东人叫一楼为地下)平面图”,其房间、走廊、礼堂、门廊、浴室等,尺寸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平山堂之名,源自冯平山先生。此堂兴建时,中山大学尚未成立。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在平山堂二楼小礼堂作《农工政策》的讲演。平山堂后来作为中大教授的宿舍之一,梁实秋、朱师辙、罗香林、陈望道、吴宓、王力、杨树达、岑仲勉、商承祚、王季思、刘节等,曾在这里工作和居住。梁实秋先生特撰有《平山堂记》。可惜1990年,平山堂大部分被拆除。今天只剩很小的部分,已为临街商铺,笔者往昔曾数数走过,而不知原来是平山堂一角也。景堂院学生宿舍平面图(局部)。这里曾是中山大学最漂亮的学生宿舍。图纸的第三份是“中大附中课室办公厅平面图”,第四份是“景堂院学生宿舍平面图”,景堂院原是中山大学“最漂亮”的学生宿舍,历经半个世纪后,已成为危房,于2000年拆除,原地改建为今天的景堂体育馆。天文台、南轩、北轩瓦屋图。著名学者方孝岳先生曾住在南轩的瓦房里。第五份图纸信息量颇大,含“南轩瓦屋平面图”、“北轩瓦房平面图”、“天文台平面图”、以及操场、膳堂、传达室平面图,尺寸皆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南轩、北轩等也是当时中山大学教授住宅区,据林子雄先生的考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住在南轩、北轩、中斋的大学三级以上教授有:1983年,为建设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南轩、北轩与中斋被拆除,一起拆除的,还有西堂。毛泽东同志第三次到广州,住的便是西堂,每日从西堂经文明路到农民运动讲习所。邓颖超大姐亦是西堂住客。鲁迅先生在中大任教授,在大钟楼二楼住宿办公,床边窗口正对西堂,时常往来于西堂与大钟楼之间。从这份图纸可以知道,原来大名鼎鼎的方孝岳先生,住的南轩竟然是瓦房。北斋平面图(局部)。文化世家商承祚家族,两代人的家,就在北斋15号。第六份图纸,整页都是“北斋住宅区平面图”。第七、第八份,是“文法学院校舍草图”。
笔者愚钝,没有弄清楚中山大学这个文法学院的来龙去脉,也许只是文学院以及法学院的合称。又或者“文法学院”是当时的一个构想,观其“草图”二字,可见是未付诸实施的。第九份“校本部平面图”,纯手写。第十份写的是新课室外墙面积。严格来说,这十份图纸反映的是1946年中山大学文明路旧址拟改作中大附中时的情形。其时,中大附中还未建成,中大旧址原貌仍存。后来随着附中的兴建,中大旧址渐改,乃至最后被拆除。那一段早期的中大旧貌,则被永远封印在这十份故纸当中。2024年,将迎来中山大学百年华诞,如今这十份图纸的现身,也可以说是一大胜缘吧。【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文章转发自收藏拍卖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