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陶艺物语】佛教文化对景德镇陶瓷的影响

  • 北京九歌拍卖
  • 2022年3月29日07时


在景德镇漫长的陶瓷烧造历史中,佛教文化与陶瓷烧造形影不离,佛教文化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而陶瓷上的佛教文化内容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我国瓷器制作始于东汉,而佛教也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西域的佛教与东方的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


佛教文化丰富了陶瓷艺术的表现形式,而陶瓷上的佛教文化内容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寺院传经和僧人传法为主,同时也借鉴了各种艺术形式和生活用器使佛教进入中国的百姓家,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从佛教的传播形式看,除了佛经外主要是“造像”、“图说佛教故事”和佛教图案纹饰。


而陶瓷作为中国各阶层都使用的实物,正是佛教传播的极好载体,在陶瓷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且这种佛教题材的陶瓷艺术形式在各时代的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陶瓷造像


佛教陶瓷造像是佛教造像的重要部分,由于其具有易于塑性烧造、成本较低(相比较于贵重金属佛像而言)、易于保存等特点,所以在历代都有大量的造像烧造,成为中国百姓在家供奉的主要造像材质。


陶瓷佛教造像主要有佛像、菩萨像(观音居多)、罗汉、大德高僧、沙弥等。艺术形式以圆雕居多,也有浮雕造像。




陶瓷佛教专用品


这类物品有祭祀用品如五供、香炉、庙堂摆件,寺庙建筑陶瓷构件、舍利子棺椁等。




陶瓷上的佛教纹饰图案。


从留存的古代陶瓷的绘画和雕刻的纹饰图案上看,莲花图案在各个时期都占了重要比重。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生在七宝七茎莲花上,莲花在佛教及佛教艺术中占有特殊地位,被奉为“佛门圣花”,莲花是佛教的象征,以莲花的纯洁表示佛国净土,佛教中有“出五浊世,无所染着”来赞誉莲花的圣洁。


在中国的传世经典陶瓷艺术作品中,有很多与莲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八宝图也是陶瓷装饰上的重要纹饰。


八宝又称八瑞相、八吉祥,依次为宝瓶、宝盖、双鱼、莲花、右旋螺、吉祥结、尊胜幢、法轮,是藏传佛教中八种表示吉庆祥瑞之物。


寺院、法物、法器、佛塔和明清官窑瓷器彩绘中,多以此八种图案为纹饰,以象征吉祥、幸福、圆满。


另外还有一大类是陶瓷上的佛教经典故事和佛教人物绘画,这在陶瓷绘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景德镇漫长的陶瓷烧造历史中,佛教文化与陶瓷烧造形影不离。


佛教是景德镇陶瓷的重要表现内容。


景德镇烧造的瓷器,在宋代及以前时期,烧造的是青瓷、白瓷和青白瓷,瓷上不施彩绘,其装饰手法以刻花为主,刻花内容最多的就是莲花纹和部分八宝图纹,器型也有的采用荷叶边等佛教吉祥物造型。


所以这时景德镇的瓷器已经对佛教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代景德镇的佛教塑像也达到了很高水平,吸收佛教艺术及石窟造型的精髓,故造型优美、技艺熟练,甚至连衣冠服饰也生动地反映了佛教文化的特点。


如瓷雕《影青观音》,观音头戴宝冠、身披袈裟和璎珞飘带、体态匀称端庄、脸容腴润、神情温雅慈祥,确有一种大慈大悲、降福救难的独特气质,且工艺精湛,其他窑场不多见。


元代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由于发现了高岭土,采用了二元配方使得可以烧造出更大的瓷器,器形更加多样。


同时,景德镇的陶瓷也进入了彩绘(青花和釉里红)时代。


佛教用瓷和佛教内容纹饰的瓷器大量生产出来,其中还出现了居士在景德镇定制寺院用瓷的情况。


著名的“至正青花瓶”上的文字就写明为寺院定制用瓷,这对花瓶上的明确年份记载,是近代国际上认定元青花存在的学术依据。


莲花纹是元代青花瓷器最常见的边饰。


这种经过变形的莲瓣显得菱角分明,瓣与瓣之间均留有空隙,瓣内绘制各种纹饰。


在这绝世的青花瓷中依然有不少用莲花纹装饰的精品存在,青花鸳鸯莲池菱口盘就是其中之一,是元青花的代表作品。


景德镇元代观音瓷塑像,釉色、质地、瓷塑技艺俱佳,堪称旷世一绝。



到了明代,明朝皇帝及后妃多信奉佛教和道教,全国各地寺庙道观也很多。


从这时开始,官窑和民窑烧造了大量的佛教纹饰的瓷器,特别是皇家信奉藏传佛教,所以在瓷器上出现了梵文装饰图案和八宝图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最为广泛。


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也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


随着斗彩、五彩工艺的出现,佛教纹饰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还有大量与莲结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另外,景德镇的佛教陶瓷雕塑也越来越精美,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



到了清代时期,藏传佛教成为国教,所以在清代官窑瓷器中的佛教题材的莲花纹,梵文纹饰,八宝纹饰占据主要地位。


特别是陶瓷上的粉彩、珐琅彩用于陶瓷装饰中。


在康雍乾官窑的鼎盛时期,佛教题材占很大比例。雍正钦定的向大臣赏赐用“赏瓶”,用的也是青花缠枝莲图案。


莲花图案的广泛运用,有很多的寓意和丰富的内涵。


如“莲年有余”有吉祥、幸福之意愿;“并蒂莲”象征纯洁的爱情;“莲籽”寓意“连年贵子”;“莲枝藕”表示合家团圆、子孙满堂等等。



另外,在很多官窑瓷器的“开光”窗口中,佛教题材故事也是重要绘画内容。


在陶瓷佛像雕塑方面,技艺和表现手法更加娴熟,佛像也从原来的以观音造像的基础上增加了罗汉的形象,如布袋僧等,且形象更加接近于民间的审美。


在清代,官窑还生产了佛教寺院用品,如贲巴壶等,生产此壶是为了供朝廷赐给天下喇嘛各寺,朝廷也曾将贲巴壶赠予曲阜孔庙,示意尊敬。


进入民国时期,官窑停止生产,同时原来由朝廷钦定的陶瓷绘画图案制度也终止,景德镇陶瓷艺人的艺术创作活力得以释放,涌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一大批陶瓷艺术家,同时开创了瓷板画的创作,佛教题材的作品大多以佛教人物故事的形式表现在陶瓷上。


在陶瓷雕塑方面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佛教瓷雕,如紫云岩寺(现在的慈云寺)的瓷雕罗汉姿态各异,意境高远,虽未署作者之名,可堪称当时的瓷雕代表。




现代景德镇佛教陶瓷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陶瓷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景德镇陶瓷生产和陶瓷艺术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佛教陶瓷的生产创作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文革结束以前,由于政治原因,景德镇基本不生产佛教相关的陶瓷,只有雕塑瓷厂和艺术瓷厂等几家瓷厂生产部分佛教用瓷供出口换取外汇,国内也无佛教用瓷的需求。


文革以后逐步恢复了传统佛教陶瓷雕塑的创作生产,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蔡敬标创作的滴水观音和刘远长创作的哈哈罗汉风靡全国。


随着工艺的进步,大型的佛像瓷雕大量被制作出来,其中有两米的粉彩观音像,浮梁文殊书院的文殊瓷雕达2.99米。


进入本单世纪,景德镇陶瓷艺术家利用陶瓷为载体,创作了大量的佛教题材陶瓷艺术作品,涉及古彩、粉彩、颜色釉等几乎所有的表现形式,涌现了许多佛教题材的精品之作。



由于工艺进步,大型瓷板被烧造出来,景德镇又出现了仿唐卡形式的瓷板佛像,绘制工艺繁杂,是很多佛教徒青睐的对象。


而景德镇观音寺新大雄宝殿内的陶瓷壁画《十八罗汉》,高7米,两幅皆长22米,创世界佛教陶瓷壁画之最。

另外,《心经》和《金刚经》也是景德镇书法家经常创作的佛教陶瓷书法作品。


现在景德镇有了专门创作佛教题材陶瓷作品的专业公司和作坊,可以说,现在任何形式的佛教陶瓷用品(艺术品)都能在景德镇生产出来。




出品北京陶瓷艺术馆

摄影:菜菜

编辑:闽小瓷

设计:萌萌&鲸鱼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