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经理侯恺伯伯的家也是我放假常去的地方,他的四子候晓东是干校室友,比我高两个年级。
侯恺伯伯去世前的一年,我去看望他。那时他已经90多岁了,思维一会儿清晰,一会儿糊涂。看见我,估计想起我的父亲,连忙说记得记得。他让晓东帮他点了一支烟,看着快60岁的我。我怕他听不见,大声说,“我也去过咸宁干校”。他想想说:“那你跟我岁数差不多。”他穿越了,他在干校的时候,确实像我现在快60岁了。历史,就这样一页一页慢慢翻过去了。
二
上世纪九十年代,荣宝斋总经理郜宗远。
原本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的郜宗远先生,由于在经营管理上展露的才华,1992年奉新闻出版署的调令,出任荣宝斋总经理。郜宗远从当时刚刚兴起的跳蚤市场中得到启发,组织开设了荣兴艺廊,开创大众收藏的低端市场。他在荣宝斋期间,还创立荣宝斋出版社、荣宝斋画院及荣宝拍卖。
身为荣宝斋总经理,画家郜宗远深知艺术品雅俗共赏的重要性,并身体力行。2001年的一天,我陪着美国时代华纳公司副总裁迈克先生参观荣宝斋。迈克先生对中国的文化很感兴趣,但还远不是中国通。我们上了二楼,他兴致勃勃地听我介绍一幅幅挂在墙上的中国画,徜徉在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突然,他隔着一个玻璃柜,指着对面下方的一幅画,激动地竖起大拇指说好。我绕过去一看,正是郜宗远先生的作品《雪后的长城》。
1998年,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荣宝斋三家重组。开始几年,我不止一次向郜宗远社长、马五一副总经理请求调到荣宝斋,从卖笔墨纸砚开始。他们都认为是笑谈,不予理会,其实我是真有此心,可惜的是,直到今日,我也与荣宝斋无缘,我对笔墨纸砚的认识还是初级水平。曾任荣宝斋副总经理王铁全曾对我说,作为搞美术工作的,他一生憧憬三个地方,一是中国美术馆,二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三是荣宝斋。而他有幸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荣宝斋两个单位工作,这是他最知足的地方。
1988年,王铁全调入荣宝斋。此时,《荣宝斋画谱》已经出版了30余册。王铁全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品牌,形成规模,占领市场。他将《荣宝斋画谱》做了分类,突出临摹学习的实用性。王铁全先后策划了“古代篇”“现代篇”等系列,强化了艺术标准。许多当代画家都希望能够入选《荣宝斋画谱》,但时至今日,《荣宝斋画谱》出版了几百册,仍以高标准入选著称。荣宝斋出版社出版的,由王铁全主持的《中国书法全集》,也是业界标志性出版物。
我与王铁全共同策划的唯一的图书——《吴冠中画作诞生记》。那时,王铁全任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我任副总编辑,分管人民美术出版社图书中心、荣宝斋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社的编辑业务。《吴冠中画作诞生记》设计稿出来后,我带设计者徐洁去吴冠中家里,铁全说不去了。吴冠中很满意,表示他的艺术作品谁都可以无偿使用,并当场签了不要任何稿费等报酬的协议。那本书稿我在怀柔开会时编辑。后来转给时任《荣宝斋》期刊主编的唐辉作责编。此书先后再版近10次。
2011年春节期间,我去广西三江等地度假,观赏民俗民风。就在回京的路上,听到王铁全去世的消息,霎时,一路的愉快瞬间散去,被哀伤笼罩。如果王铁全不是英年早逝,下一任荣宝斋经理,他是不二人选。
记得在王铁全的追悼会上,我写下一副挽联,悼挚友王铁全:“缅同行,铁骨柔肠,编得春秋千卷画;思挚友,全人律己,终成天地一沙鸥。”
三
历史上,荣宝斋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分分合合,上世纪50年代,荣宝斋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一个部门,70年代分开。1998年,三家重组,荣宝斋又回到人民美术出版社怀抱,2009年,荣宝斋再次分立。马五一成为荣宝斋这家老字号的掌门人。她大刀阔斧,开拓进取,不到十年,荣宝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发展成为集24家控股子公司的多元化文化企业集团。
在艺术品交易市场上,“荣宝斋”成了高端艺术品、保真的同一语,其服务附加值、诚信价值远高于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