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克劳德·德·马图 —— 一段印度、喜马拉雅及东南亚艺术收藏史

  • 邦瀚斯Bonhams
  • 2022年5月28日12时



克劳德的好友、喜马拉雅艺术领域的权威学者帕尔博士曾写到,在研究艺术半个多世纪后,他发现那本求学时读过的奇书《土星之命》中所讲述的艺术家们种种的特立独行、张扬的个性、执着与求索、传奇而迥异的命运,也适用于那些不凡的收藏家和史学家们,克劳德尤如此。


他在青年时期踏上一场由布鲁塞尔到加德满都的旅程,风餐露宿,跋涉过万水千山。古老的东方如梦似幻的文明与神秘的宗教艺术令此浪迹天涯的探险成为一次朝圣,开启了他的传奇事业,以及终生未渝的对艺术的热忱。黑白照片里的克劳德神色飞扬,不羁而洒脱,然而后人亦赞其谨慎而谦逊。他谦称自学成才,却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鉴赏力以及对优美形式的敏锐感知,他经手众多公立收藏机构与顶级私人珍藏之杰作,却将一切皆隐藏在“克劳德德马图这一名字背后。

图1

图2


1969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从年仅三十四岁的克劳德手中接过此“笈多佛陀像”(图1;69.222)。这尊出自印度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佛像成为其南亚艺术馆藏中最珍罕的标志性作品之一。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旧藏之著名的“湿婆舞王像”(图2,现藏于亚洲协会博物馆;1979.20)也是得自克劳德。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则购得其元代“释迦牟尼苦修像”以及一座西藏木雕佛龛。1977年,显赫的金融家及收藏家克里斯蒂安休曼之“泛亚收藏”首场展览在洛杉矶开幕,由帕尔博士策展。“泛亚收藏”正是由克劳德协助建立,诸多藏品经克劳德之手,后散落于各博物馆之中:如斯瓦特宝冠佛像(1986年由弗吉尼亚艺术博物馆收藏)、丹萨替胜乐金刚像(现藏于鲁宾艺术博物馆),以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之象神像等。“泛亚收藏”后易手于安思远,2015年,其最后的藏品之一、一尊尼泊尔观音像以8,229,000美元于纽约拍出。

图3


2020年,这尊震撼的犍陀罗五尊像石碑(图3)由佳士得拍出,创下新的记录。这是克劳德最钟爱的艺术品之一,他曾将其印于名片上。1973年,他将此石碑之照片刊登于《Oriental Art》,成为其首个艺术生意公告。


如今,克劳德留下数百件艺术品,那些因其极为珍爱而始终未曾释出之作亦包含在内。他一生中曾拥有过多少奇瑰之作,今已难知。然而这些保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艺术品已足以构建一幅完整而壮阔的佛教艺术史诗图。


犍陀罗艺术或许是克劳德所涉猎的众多领域之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他支持诸多著作之出版,其藏品亦多见于重要著录。古老的犍陀罗的佛教理想与古希腊-罗马审美之融合在其恢弘的雕像收藏中得以彰显。


Lot 22
片岩赫拉克利斯形象之阿特拉斯像
犍陀罗 二/三世纪
高51厘米
80,000-120,000欧元
著录
MarioBussagli,《L'Artedel Gandhara》
图灵,1984年,页55
Isao Kurita,《Gandharan Art》,卷二
东京,1990年,页155,图448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今日已极少有陀罗雕像可如此尊著名的阿特拉斯像(Lot 22)般,带有如此强烈而鲜明的希腊-罗马艺术传统。在古希腊的传说之中,阿特拉斯与泰坦族一起对战奥林匹亚众神,失败后被惩罚永远托举天穹之顶。这个传说后来成为希腊以及罗马建筑艺术之灵感,以阿特拉斯像作为支撑性构件。在与地中海文化的交融之中,犍陀罗艺术亦开始呈现此题材,雕刻其于佛塔窣堵波之底,托举着象征天空的佛塔拱顶。阿特拉斯头及肩披涅墨亚狮皮,为赫拉克利斯之形象。除本拍品外,已知唯一赫拉克利斯形象之阿特拉斯像藏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2011.136)。二者相较,本拍品更注重于对这位英雄的古典式塑造,如其高耸的颧骨、厚重的胡子以及有力的目光。

阿特拉斯像
犍陀罗
高38.1厘米
Cleveland Museum of Art 2011.136
Gift of Maxeen and John Flower in honor of Dr. Stanislaw Czuma


Lot 25
片岩佛首
犍陀罗 三/四世纪
高48厘米
估价:150,000-20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Lot 26
片岩佛陀像
犍陀罗 三/四世纪
高147.5厘米
估价:500,000-700,000欧元
著录
Mario Bussagli,《L'Arte del Gandhara》
都灵,1984年,100页,编号3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此佛首(Lot 25)则高近半米,体量壮观,眼眸如笑意温和,面容静美,轮廓起落有致,极富自然之感。波浪的头发与肉髻所覆盖之环状发束相映成趣,岩石色泽深邃,为已知此类作品中最完好且精美之例之一。佛陀立像(Lot 26)几乎与真人等身,神态宁静,以古典雕塑中“对立式平衡”姿而立,重心移至左侧,仿若将行,静中富有动态。带有层层褶皱的厚重长袍下,佛陀身形优美而饱满。源自印度宗教的元素被借鉴以体现其开悟证道之境界,如以圆点作其眉间之白毫,光线自此射出以普照众生。


公元五世纪,遍布在犍陀罗丰饶平原上的佛教寺院尽毁于嚈哒人入侵,兴都库什山脚下的斯瓦特河谷(现今巴基斯坦境内)成为了犍陀罗佛教信众们的避难之处。因此,斯瓦特之佛像艺术构筑着犍陀罗、北印度之笈多王朝以及正在兴起的克什米尔、吉尔吉特以及藏西之文明间重要的艺术及宗教之交汇。



Lot 18
铜错银佛陀像
斯瓦特 七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33号2
高10.5厘米
估价:70,000-90,000欧元

著录
Arman Neven,《Sculpture des Indes》
布鲁塞尔,1978年,页72,编号30
Ulrich von Schroder,《Indo-Tibetan Bronzes》
香港,1981年,页70,图版3E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
安特卫普,2003年,页70-1,编号14

展览
“Sculpture des Indes”,Société Générale de Banque
布鲁塞尔,1978年12月8日 - 1979年1月31日
“Cast for Eternity”,安特卫普民族志博物馆
比利时,2005年4月12日 - 6月26日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斯瓦特的工匠以银作佛陀(Lot 18)双目及白毫,以其熠熠光芒表征佛陀之开悟正觉,亦显其慈悲神情。在斯瓦特艺术之中,大部分此样式之佛陀坐像之右手皆施予愿印,而此像右手施无畏印,极不寻常。此尊铜像之佛衣上深刻的平行褶纹显然为受希腊传统而成的犍陀罗之风。佛陀突出的眼睛、丰满的面颊、两道长眉及小巧的螺发则符合笈多艺术特征。然而,佛陀身前下垂的V形衣领常见于晚期克什米尔铜像。


Lot 19
弥勒菩萨铜像
斯瓦特 约七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61号
高19.8厘米
估价:180,000-240,000欧元
著录
Arman Neven,《Sculpture de Indes》
布鲁塞尔,1978年,页73,编号31
Ulrich von Schroder,《Indo-Tibetan Bronzes》
香港,1981年,页92,编号10A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
安特卫普,2003年,页73,编号15

展览
“Sculpture des Indes”,Société Générale de Banque
布鲁塞尔,1978年12月8日 - 1979年1月31日
“Cast for Eternity”,安特卫普民族志博物馆
比利时,2005年4月12日 - 6月26日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这尊优美的弥勒菩萨像(Lot 19)为克劳德珍爱逾四十载,带有斯瓦特造像最精致的细节与风格特征。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尊备受赞誉的弥勒菩萨像,可与之相比较。二者皆坐于狮座,细长的手指持宝瓶。菩萨身躯年轻而健美,莲座花瓣亦饱满舒展,工匠之高超技艺由此可见。弥勒的长发、威严的姿态以及衣裙的褶皱还带有犍陀罗艺术之风。但被誉为印度艺术黄金时代的笈多时期(四世纪至六世纪)无疑是工匠更主要的灵感来源,体现在健美的身形、大圆珠项链、花型臂钏、大圆珠耳环以及花型臂钏、纤柔的天衣和不带弯曲的平滑的大莲花瓣等等。新德里国家博物馆藏一尊笈多时期的砂岩观音像正带有此类特征(Pal,《The Ideal Image》,1978年,页20,编号4)。


Lot 30
喜金刚铜像
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 十二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03号
高14.7厘米
估价:120,000-160,000欧元
著录
Jan van Alphen,《Cast for Eternity》
安特卫普,2003年,页85,编号20

展览
《Cast for Eternity》,安特卫普民族志博物馆
比利时,2005年4月12日至6月26日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印度东北部为密宗诞生之地,此铜像(Lot 30)正于帕拉王朝晚期(十一至十二世纪)铸造于此,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喜金刚铜像之一。铜像细节精致,造型自然灵动,将复杂的多臂、多首的喜金刚与无我佛母之双身像铸为一体,为帕拉时代铜像艺术之典范。十三世纪初期穆斯林入侵,大部分帕拉造像皆遗失或埋藏地下。此喜金刚造像之表面未经土壤侵蚀,反而具有明亮润泽的包浆,表明在其铸造后不久便被送至西藏,正是史上所称之后弘期。


喜金刚八面之五官皆清晰而俊美,其中六面位于主面之后,审视各方,第八面则出现于火焰状的头发中,位于十字金刚杵正下方。其发上所施的厚重红色颜料今已见部分脱落,显露出原本对头发精细的刻画。拉萨布达拉宫藏有另一尊帕拉时期对此罕见喜金刚形象的塑造,同样工艺超凡,见冯·施罗德著,《Buddhist Sculptures in Tibet》,卷一,2001年,页303, 编号102D-E。


Lot 33
铜鎏金释迦牟尼像
卡萨马拉 十三/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55号
高31.5厘米
估价:300,000-50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卡萨马拉为十二至十四世纪间跨越西藏以及尼泊尔西部的神秘王国。此尊体量壮观的造像(Lot 33)为屈指可数的几尊卡萨马拉大型铜像之一。佛陀面容柔和宁静,身形却宽阔壮硕,两相融合,流露出慈悲及威严。


佛陀手指之间相连、衣领之谷穗图形、泪滴状的绿松石镶嵌以及双眉于眉心处与鼻梁相接,皆为卡萨马拉造像细节特征。此释迦牟尼像施触地印之右手便是如此。鲁宾艺术博物馆藏一尊相似大小之佛陀像(C2006.24.),具有以上所述特征。另有二尊更大之例售于邦瀚斯(邦瀚斯,香港,2020年12月2日,拍品1010;邦瀚斯,纽约,2018年3月19日,拍品3019)。


Lot 44
铜鎏金莲华手观音像
丹萨替 藏中 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36号
高26.1厘米
估价:80,000-12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5年前入藏

自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噶举派早期分支帕竹噶举建立丹萨替寺为其主寺,并于其主殿内立八座金碧辉煌的吉祥多门塔。这些多层灵塔覆盖以铜鎏金造像及饰板,为西藏最宏伟的艺术瑰宝之一。观音菩萨像手持莲花,精致柔和,鎏金厚重华美,多宝璎珞严饰其身,为杰出的纽瓦尔匠师为显赫的西藏庙宇所作铜像之典范。尽管存在如其宽阔的、马拉王朝式的前额等与当时为尼泊尔所造铜像一致的细节,铜像近乎完美的保存状况则表明其应供奉于西藏。事实上,后侧不作莲瓣、边缘饰连珠纹、莲瓣丰满而外鼓的特殊莲座样式正为丹萨替寺及其临近庙宇之极为典型特征,这些铜像由纽瓦尔人于十四世纪晚期而造。

拍品精选


Lot 1
砂岩象神石碑
印度中部 约十世纪
高71.5厘米
估价:60,000-8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纽约,1967年前入藏


Lot 32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卡萨马拉 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35号
高18厘米
估价:50,000-7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Lot 45
铜鎏金金刚萨埵像
西藏 十五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53号
高24厘米
估价:35,000-50,000欧元

来源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Lot 55
六臂大黑天唐卡
西藏 十七/十八世纪
布面设色;金色藏文题字标志众像之名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866号
67 x 49厘米
估价:7,000-9,000欧元

来源/span>
克劳德德马图,布鲁塞尔,1970年代前入藏


订阅邦瀚斯微信和视频号,了解更多拍卖内容。



巴黎邦瀚斯


“德·马图珍藏 I”



巴黎拍卖时间

2022年6月14日


查询

谭远卓

dora.tan@bonhams.com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