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珍撷萃 赏物娱心—“同一私人珍藏”古董珍玩专题(三)丨中国嘉德2022春拍
中国嘉德2022春季拍卖会
预展时间及地点
6月22日-6月25日
金茂万丽酒店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57号)
拍卖时间
6月27日(周一)10:00
6月28日(周二)14:00
拍卖地点
嘉德艺术中心A、C厅
(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同一私人珍藏”古董珍玩是中国嘉德“瓷器及古董珍玩集萃专场”中近年来推出的特色专题,其核心特色——将优质的“品质”、易于得藏的“实惠”带给广大藏家。是次,中国嘉德2022春拍“同一私人珍藏”专题我们依惯例,甄选明清古董珍玩95件(Lot2596-Lot2690),均来自同一私人珍藏且每件均以1000元起拍,整体拍品数量和规模较往年稳步增长,其中,明清掐丝珐琅31件、漆器17件、竹木文房清供以及铜炉吉金等47件,有趣珍玩,各具特色,且多较为稀见宫廷古董珍玩,又多属市场首现,拍品品级不言而喻。今日继续为诸位藏家呈现“同一私人珍藏”专题中明清竹木文房清供以及铜炉吉金部分的重点拍品,先睹为快。
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了须弥座的详细做法,上下逐层外凸部分,称为叠涩,中间凹入部分称束腰,其间隔以莲瓣。从元朝起须弥座束腰变矮,束腰的角柱改为“巴达玛”(莲花),莲瓣肥硕,多以花草和几何纹样做装饰,明清成为定式,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此对须弥座以紫檀木大料制成,整体呈典型须弥座形制,形制与规格致为高贵;其上、下枋皆刻回纹为饰,上、下枭皆饰以饱满的变体莲瓣纹样式;器座中心嵌饰天然纹理瘿木,且带暗屉之实用功能;座底皆阴刻填金“乾隆御鑑”四字二行篆书款。本品应出自清代皇帝的品位和审美,保留了传统经典底座造型,散发着皇室独有的威严庄重。可能是受到唐代放置石雕所用的大型大理石基座的影响,此座也能给那些摆放其上的器物带来不凡的气势。
清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在位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年,但他勇于革新、澄清吏治、统治稳定、国库充盈,承前启后“康雍乾”盛世。武功之外,其在艺术方面的品味和成就,一直为后世所赞赏。雍正帝从小接受严谨完善的传统教育,青壮年时期是在景色优美的圆明园中度过的,他在此读书、游玩、谈佛、修禅,熏养出了性好恬静、闲适的思想与性情,这种充满了中国传统文人思想境界与追求的心性,使雍正帝在指导和监督宫廷艺术品时,呈现出一种精细文雅、玲珑秀美的艺术特质,也成为此时艺术创作的主要风格导向与审美旨趣,这种被归结为“内廷恭造”的艺术形式所独具的成熟端庄,被奉为经典宫廷艺术之美。与雍正朝的官窑瓷器、宫廷绘画等呼应一气,当时的造办家具风格亦严格遵循“内廷恭造”之式。![]()
首都博物馆藏品
本品清雍正御制紫檀雕如意纹宝座构件,通体紫檀木制,分别为原宝座的四只鼓腿和正面一条彭牙,牙条弯曲下垂洼堂肚,雕如意云纹;四只彭腿卷云马蹄,视觉感受更为稳定且富有张力。纵观此组构件,设计巧妙,在有限的空间内严格遵循礼制,简约中透出静谧与华美,装饰风格为典型宫廷制式。然对比本品宝座构件,这种御制宝座都是按不同殿宇特别订制、所以不会存在纹饰和形制上完全一致的成对者。但风格、或局部的纹饰相类者、只能在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馆藏收藏中见到。故此宝座构件弥足珍贵。自入关以后迄乾隆时期,清代宫廷对某些家具的使用始终谨循礼制,遵行不渝,并在不同场合分别铺排和陈设,其严谨端庄与缜密的行礼如仪,其中最为重要的家具当推宝座无疑。宝座是九五至尊,皇权的象征,是中国家具中等级至高的器具。细观此清雍正紫檀宝座构件,牙条、腿足面面俱到,气质娟秀雅致,雕刻严谨工整、一丝不苟,充分体现着满清崇饰增华的美学传统和雍正皇帝的缜密心思。
在清代宫廷中,皇帝及后妃的寝宫、书斋、园林内,几乎随处可见挂屏。挂屏在清初开始出现,于雍正、乾隆两朝最为风行。主要是代替悬挂的画轴,成为墙上的装饰品。此挂屏边框为紫檀木制,屏心髹金色漆为地,以青玉镶嵌洞石、松、竹、梅组成的“岁寒三友”纹饰。三友”譬喻逢绝境而坚毅刚直,亦含长寿之意。挂屏所嵌纹饰均裁玉而成,线条流畅自然,当为宫廷造办玉作工匠严格按照原作精心裁切而成,工艺极为精细,融玉作工匠的治玉剪裁、木作工匠的雕刻镶嵌以及漆艺、錾铜等造办处百工于一体,为宫中书斋内非常具个人涵养又文雅的饰品。
杯以紫檀木整挖制成,尺寸盈手,内壁包银胆,足脊镶银扣,坚固美观。外壁以嵌银丝工艺饰篆书诗文“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汉宫词》。尾落金丝圆形印及“花亭”篆书方印。足内落嵌金丝“大雅堂”三字篆书款。名为“大雅堂”的古迹并不多,被大家所熟知的是成都杜甫草堂中的“大雅堂”,但最早的大雅堂,成语“难登大雅之堂”所指的“大雅堂”是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大雅堂”,丹棱大雅堂是全国唯一的名副其实的“大雅之堂”,它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命名的。“大雅堂”是颇具文人风雅的私家堂名款。
香瓶为紫檀材质,取胆式瓶造型,周身光素无雕饰,雕作瓜棱形。整器造型简约秀雅,线条利落流畅,质地细腻,纹理隐现。承香之器,包浆均润,色泽较深,黝黑泛紫。焚香之器,必取简约典雅,小器大样的雅物,方显主人趣味。
此箱以紫檀制成,包浆甚厚,皮壳莹润。造型方正,箱身三面以燕尾闷榫相合,前方设对开门,质地黝黑深邃。箱门内仅设三层四个抽屉,一任平素,落落大方。官皮箱其实为古代鉴妆箱和杂物箱,除了放置铜镜、梳篦等梳妆用具,也搁置珍玩珍宝印章等物,相当于今人随身携带的公文包,其造型变化多端,尺度各不相同,高档硬木而言,多以黄花梨制成,紫檀者甚为少见,方形者更少。
灯罩D 16 cm,W 289g,木框L 52 cm拍品其中一对为官帽形六边宫灯顶盖,铜制鎏金,鎏金厚亮,成型工艺精湛,整件拍品装饰极为丰盛华丽,雕刻各式寓意吉祥的纹样,典型的盛世宫廷之作。另一,紫檀木制,透雕工艺,雕饰缠枝纹、葫芦万代纹等,原来有镶嵌各种材质的葫芦,因岁月年久,已佚,应为清宫家具葫芦形挂屏做外框之用。
款识:“乾隆年制”、“贡”字楷书刻款,“丙”字刻款本品一组三件,其一,清乾隆掐丝珐琅盒身,通体以浅蓝色珐琅料为地,盒壁饰缠枝花卉纹。盒底阴刻有“乾隆年制”、“贡”两行楷书款。其二,紫檀器座两件,木质细腻,色泽深沉,极其奢华,工艺精湛。一件镂雕,似嶙峋洞石,似老枝遒劲盘旋;另一件,仿园林之湖石交叠堆砌,层层相扣,底绕海水纹,且刻“丙”字款。
木之美,人皆喜之;器之美,人皆赏之。太行山脉岩缝中枯朽的崖柏树根、枝干,由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吸天地精气,并经历崖风之强力吹刮,使其形成了奇特的灵动的造型。山子取天然崖柏为材,依其自然形态,稍加琢磨而成。底部刻“抱罍子”印章款,整器木质光润细腻,色泽深沉,纹理瑰丽,可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宛若天成。吴云,字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嘉庆十六年(1811)生,光绪九年(1883)卒。浙江归安(今湖州)人,一作安徽歙县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
来源:伯得BO,2007年12月18日,Lot 4218清代官员的帽子,不论冷帽、暖帽,不少带有花翎,使用有一定高度的帽架可以避免花翎折损。在清代,帽架作为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日用器物与帽筒同时流行,清代制作帽架的材料和工艺很多,如瓷、漆、珐琅、木等。本品即为典型一例。此冠架黄花梨木质,光泽内敛。其造型极为特殊,由帽伞、梃手、底座三部分组成,工艺是先分体制作完成后,再组合成为一体。帽伞与梃手造型由三把三弯式三镶如意背对拼凑而成,如意于冠部、腰部和尾端三处镶嵌螺钿、绿松石等组成的福寿纹饰。底承随形束腰底座,在结构上常采明清家具之榫卯式。整体做工考究,集镶嵌、雕刻、榫卯等工艺于一体,彰显了清代精湛的制作水平。
云石,也称“滇石”或“文石”、“苍石”,是云南点苍山特有的奇石,具有天然的纹理,或云彩,或山水,或花鸟,千姿百态,令人赞叹不已。自明代以来,为人墨客已有将其作为装饰厅堂之物。此挂屏以红木攒框,中部镶边内嵌方形云石一块。青黛染成千片石,苍峰笼作万堆烟,造化钟神秀亦莫过于此。黑白交杂,淡雅的色泽令红木于醇厚中散发出耀眼的光彩,浑然一体美不胜收。左下角题刻“烟云变幻。二泉李吉人”。钤印“吉人”。书法金石味足,云石纹理皆山水图案,天然形成的图案妙成与真山真水的“似与不似之间”,朦胧中仿佛抽象,细微处还似天然。是悬挂装饰的精品。
楠木价格昂贵,为软木之首,且木性温和,体轻,不伸不胀,不翘不裂,纹理清晰细腻。宫廷家具往往以楠木制作家具,如楠木罗汉床,冬季睡卧,触之不凉,此优点为任何硬木所不及。同时也因材质较软且细腻,可以雕琢更多层次,因此单从雕工纹饰精细上讲,楠木所雕的纹饰往往更胜紫檀等硬木。楠木自古以来就是备受重视的珍贵木料,其受重视程度不亚于黄花梨和紫檀。拍品楠木贴黄花梨皮苍龙教子柜门一组五件,系清宫造办处所制,楠木贴黄花梨木,选料考究,制作精良。采用铲地高浮雕,浮雕苍龙饺子纹、云龙纹,纹饰繁密华丽,为典型清代雍正到乾隆时期龙纹的特征。此件单扇柜门板高近1.2米左右,按此比例,此柜原高应在2.5米左右,尺寸巨大,用料考究,五爪龙纹气势非凡,极具皇家风范。由于体积硕大,搬运困难,非一般房舍能容纳,因而清代末年在社会动荡变迁中多被拆散或改作它用,此组柜门便应是如此散失的,但仍能从中看出乾隆盛世的恢弘气势。
此香筒以《西厢记》为题材,以镂雕、浮雕技法,艺人选西厢记中一个场景,将张崔二人的爱慕思念充分表现出来。香筒以竹为材,色泽温润深红,上下边口镶原配角料。相较于同类香筒,此件尺寸较大。作者对人物关系的梳理,以及主镜头的把握,着实巧妙,突出了故事主体性。纹饰石几旁太湖石上阳刻“之羽”款。王之羽,[清]字谓韶,自署逸民,嘉定人。善刻竹。《竹人录》记载,少为徐氏馆甥。徐居槎里,与吴鲁珍仅隔一墙。日从之游,尽得其运腕之法,名冠一时。
笔筒为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具中最迟者,乃为雅舍、书斋案几之陈设器具,为搁置毛笔专用。竹雕器作为笔筒之大宗,以其材质虚心劲节之性颇合文人雅趣,常用以表现文人隐逸之情怀。此件笔筒取竹一截,琢磨为竹筒形,通体赭里泛红,竹节恰好在底端,并雕三条足,造型稳重又不失灵巧。通景以高浮雕与镂雕结合的技法雕刻“王乔凫舄”典故纹饰,整器上下左右交相呼应,浑然一体,使观者大有是竹又非竹,非木又似木之感,雕者精深造诣赫然呈现,令人为之倾倒。“王乔凫舄”典故,王乔为叶县县令,用神术将尚方赐给郎官的鞋子变为两只野鸭,每月朔望都飞到京城朝见皇帝。《后汉书·王乔传》:“王乔者,河东人也。赤宗世,为叶令。乔有神术,每月朔望,常自县诣台朝。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临至,辄有双凫从东南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乃诏尚方许多工作视,则四年中所赐尚书官属履也。”
来源:北京拍卖会,2010年12月6日,Lot 5434笔筒直壁圆口,设三矮足,琥珀色泽,葆光莹润。以浅浮雕、高浮雕结合,展现高士雅集场景,一派世外雅境。松风竹韵,意境恬然。人物五官刻画细致,各有神情。山石有劈皴,设势造形,以巨岩过渡画面,其上阴刻“乙丑小春 瑞松造”款,平整严谨。整器刀法清脆,小中见大势,构图之精巧着实令人称道,彰显制者极高的绘画水平及竹刻功底。
背铭文:“天仗宵严建雨旌,春云送色晓鸡鸣。金炉结篆香初散,玉佩传声韵转清。瑶砚为端石质地,细密坚实,通体紫黑,雕琢双螭龙环抱玉佩形砚体,顶部双螭龙低陷处作砚堂,堂间雕琢两只螭龙口抓扶灵芝,翻腾于其上,布局颇具匠心。砚背刻铭文:“天仗宵严建雨旌,春云送色晓鸡鸣。金炉结篆香初散,玉佩传声韵转清。瑶华道人。”钤印:恕斋(白)。配大漆砚盒。瑶华道人,即爱新觉罗·弘旿(1743-1811),清朝宗室、画家。字卓亭,号恕斋,一号醉迂,别号瑶华道人,又号一如居士。能诗,工书、画,以三绝称,名与紫琼道人胤禧并称。
砚背铭文:“须曼无量寿尊者,光绪辛卯十月启寿铭。”此砚老坑端石,石色青灰带紫,长方形,砚面淌池式,砚首浮雕两只绶带葫芦,寓意“福禄”,砚背平,雕刻手持如意的无量寿尊者,线条流畅,婉转自然。砚背铭文:“须曼无量寿尊者,光绪辛卯十月启寿铭。”启寿即邱启寿。邱启寿(清)辽宁襄平(今辽阳)人。曾任广东通判,光绪年间,张之洞首设砚务官,邱启寿任首任专职砚务官,前往肇庆,会同府县查照,并于庚寅年亲到水岩采石制研,是实施“张坑”贡砚的开采与制作的重要人物。清光绪15年,时任湖广总督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批准砚工重开淤塞多年的老坑,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有组织、有规模的老坑采石,所得的这批老坑石为砚中珍品,时人称为“张坑”。
来源:伦敦邦瀚斯,2016年11月07日,Lot 0136花盆呈海棠形,成形难度极大,器壁厚实,器型饱满,端庄雅致。本器仿葡萄深熟之颜色,配以精细之打磨,表面闪现出丝绸般的质感,华贵而不俗。底刻双框“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楷书款,为内府料器经典之笔法。清代,料器工艺品开始逐渐流行,惟价值高昂,多半是宫廷所用,且萄紫之色为琉璃当中的名贵之品,若如本器之品质者,亦是寥寥可数,殊可珍也。清宫花盆式样丰富,材质多样,尤以康雍乾三朝制作为盛,参考清宫陈设档和宫廷绘画作品可知,不同材质的花盆使用功能不一,存在明确的分工。金银、玉石、铜胎珐琅、料器等花盆均为殿堂室内陈设器,承托相应的琼树玉花等人工盆景,不具实际养花用途,紫禁城的前朝宫殿均以此类陈设为主。物以稀为贵,此器的材质和工艺制作非同寻常,风格高贵而华美。
此组拍品一组两件鼻烟壶,其一,玛瑙巧作英雄汇鼻烟壶,圆肩饱满,造型端庄大气,掏镗中规中矩。作者巧妙运用玛瑙其俏色,壶身一侧巧雕双熊纹饰,另一侧则巧雕留双鹰纹饰,取“英雄汇”之吉祥寓意。本品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巧妙利用玛瑙天然黑褐色俏色雕出熊、松树、鹰等等细微的部位,与冰糖般的壶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精心构思,处处显现大家之风范。另一,琥珀光素鼻烟壶,圆鼓形,掏堂透彻,壶壁厚薄一致,颇为简洁大方。光素无纹器表均带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纹,在灯光的折射下呈现出一丝丝金线,散发出迷人的光泽,令人心醉。
此壶以整块和田黄玉籽料掏堂随形而作,选料讲究,开口规矩,掏堂精湛;且表皮略带黄褐色皮色,似余晖下层层波浪,浑然天成。壶身一面上半部孑然生出一枝傲梅,此梅甚是桀骜,兀自上扬,此处上扬之物,以不是枝杈,而是文人傲骨,如此特立独行之早醒,绝非凡夫俗匠可以比肩。另一面,作者巧妙的运用了石皮独特的色泽,刻有诗文:“秋来有此好花枝,香色?清叶也宜,一种花枝一种叶,知名不待到开时。乾隆御题”,设计匠心独运。综观此壶,所刻梅花纹饰寓有坚忍高雅之品格,满溢文人情愫,且做工精美,琢磨有度,构思巧妙,选料上乘,乃传神之作。
寿星以整块白玉琢制而成,所采取的是民间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题材,通体以圆雕加阴线刻的技法雕一寿星形象,气定神闲,一派仙风道骨,寓意吉祥长寿。整体造型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堪称同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
此罗汉以寿山石为材,材质致密温润,立体圆雕。典型的胡貌梵相,身披袈裟,神态安逸肃穆,法相庄严;结跏席地趺坐,造型写实传神、气韵生动,同时细部处理亦为精美绝伦,如衣褶、衣摆及领口,皆以剔地阳刻浮雕缠枝莲纹饰,虽薄如片纸却极具立体感,可谓极工尽致不遗余力。罗汉以圆雕的形式表现,不仅表现了罗汉与小狮子嘻戏的生动场景,就连繁缛细致的锦绣图案也表现的非常细腻,尽精极巧。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造型能力和精湛的表现技艺,为一件不可多得之寿山石雕精品。
手镜呈团扇形,一面为镜面,另一面錾刻画珐琅花卉。此手镜以白玉为柄,镜拖为碧玉雕双凤鸟造型,镜身采用铜鎏金錾刻的技法制成。整器西洋风格浓郁,其画风与画技都与中国传统绘画完全不同。绘制人物和花卉的铜胎画珐琅体现了清乾隆时期的独特风格,不仅在于其技法的精美、画面的艳丽、题材的殊特,更是反映出彼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盛况。
H 19.2 cm,W 3710 g,H 10 cm,W 1307 g执壶铜质,表面鎏金,金色自然华丽,腹部开光刻锦地花鸟纹饰,形式简练,形象生动,为喜上眉梢纹饰,整体造型优美流畅,纹饰精细传神。小杯为仿古青铜器爵杯造型,工艺、纹饰与刻执壶异曲同工之妙,有“福”字,亦做工精湛。铜鎏金执壶之器形流行于明清时期,其线条优美流畅,造型高贵典雅,为宫廷或富贵之家方可享用之器,而传世所见多为单一的执壶,少见配有杯具者。
乾隆《清档》记载,乾隆十三年“五月初二日,司库白世秀将坛庙祭器纸样十五份,……奉旨∶祭器内铜器交庄亲王成做”,则此拍品即为有详细制作年代可考的宫廷铜器制品。此类宫廷礼器皆为乾隆十三年始为文庙等处定制,并指定由庄亲王督造而成。后则于乾隆二十四年入《皇朝礼器图》,遂为官造器定式。豆原为上古三代器,后成为大典礼器。二盖纹饰繁密,工艺考究,盖内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篆书款。铜质纯正,胎体厚重,包浆润泽,古朴典雅。通体饰仿古曲波纹,工艺繁复,沉稳庄重,刻划精细,宫廷气息浓厚。
乾隆朝是制作仿古铜器的鼎盛期,清乾隆时期宫中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以为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此件大尊造型古朴庄重,气势恢宏,通身纹饰层次繁复丰富,自上而下分别为卧蚕纹等七层纹饰,其间以弦纹带相隔,使器型更富于变化,纹饰层次过渡更见清晰。腹部主题图案为变形的仿古卧蚕纹,古朴中透出神秘。乾隆时期宫廷艺术中摹古追宗之风盛行,宫廷造办依照古彝器图谱或内府所藏青铜鼎彝样式制作了大量仿古彝器,此尊亦当是在这一思路下设计铸造而成,可谓当是宫廷艺术中仿古与创新的融合佳作,应为当时一件重要的宫廷陈设器。
H 66 cm,H 80.6 cm(含座),W 12650 g明末清初之际,慕古之风盛行,仿鼎、尊造型开始出现在上层社会的装饰器物中,并成为文房清供之佳物。此斝带底座通高80公分有余,形制硕大挺拔,三足犀利稳健,大气蓬勃,极其罕见。本品方口外侈,弧形单鋬,三角形锥状四足;口沿处两侧立伞状柱头,柱顶錾刻阴纹,四面出脊。斝腹共有六道出戟扉棱,突出鼎彝之特征,整体风格高古典雅。腹部主体为满饰云雷饕餮纹,纹饰凝重而不狞厉,繁密而不紊乱,一侧铸牛首鋬,鋬身较薄,内侧内凹,余范土其内。三角锥形足线条锐利,内侧镂空。斝方口内侧刻有铭文,或为器主之名。底配饕餮纹方台座,与器物上下呼应,相映成趣。整件作品仿古慕古,彰显时代风格,尤为难得。
H 15.7 cm,H 20.2 cm(含盖含座),W 1511 g饕餮纹鼎式炉造型为仿古青铜器造型,据史料记载,三代古铜器中,鼎的造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异,商代前期多为圆腹尖足,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多圆腹柱足,西周中期鼎亦以圆腹柱足为多,但垂腹较宽,西周晚期,半球形腹带马蹄足。相比较而言,此件清乾隆的饕餮纹鼎式炉,应是以西周中期青铜鼎为原型,在乾隆仿古之风盛行的影响下所作之佳器。此鼎炉选上等精铜铸造而成,颇为压手。造型古朴秀致,腹部圆鼓,饰六扉棱出戟装饰,腹下呈三高柱足,口沿上塑冲天方耳一对。腹部通体錾刻云雷纹为地,上腹部饰饕餮纹,纹饰层次清晰,下腹部及三柱足均饰变形蕉叶纹。底铸刻“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二行篆书款,乾隆朝制器好仿古,此件仿其形而得其神,殊为不易。
斯炉沉雄霸气,高贵中不失威仪,炉形簋式,器身较扁,乃晚明所流行式样。口沿平宽适中,观其炉腹,饱满圆润,弧形周遭一致;观其双蚰龙耳,耳垂如意,饱满圆润而不乏挺直之势,实为能工巧匠之妙手所成就也。底心铸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框线齐整,地子平整,结字颇具法度,笔画粗韧,修刻到位,为明代的标准款识之一。整器敦厚扎实,巨而不憨,细节处理得当,既雅亦贵,圆润中不失端庄,周身素雅无饰,单以线条取胜;其色蟹青,蕴光其外,备极精妙,款字结体苍秀,章法严谨,可谓形、色、款、质皆上乘,必为官器无疑。
此件铜香薰四方形,方正规矩,炉身仿制官皮箱造型,盝顶较矮而方正,尚保持明中期以来的盝顶样式,转角处及正面有铜面叶、铜拍子、提手等铜饰件,甚为考究。器身顶部及侧面堆塑两童子,顶部童子手持官帽高高举起,童子呼应和谐、相映成趣、妙不可言。整体造型纹饰组成“官上加官”吉祥图案。香薰为最精彩处:箱门抽拉出来,可作为熏炉内胆。熏顶盖以镂空“卍”字纹。“卍”本是中华文化智慧符号之一。出自《易经》,武则天定其音为“万”,通泰,寓意富足,吉祥与厚德。在佛教文化中,它代表“吉祥海云相”,即海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常被装饰于佛祖如来的胸部,是“瑞相”之一种,“能涌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
明末以降,香席雅事由盛转衰,相关器物多见铜炉存世,香盘之存世者当属罕见,如本品之精妙者给为鲜见。此件香盘精铜铸造,造型简洁,色泽金黄,宝光内敛,叩之,声响清脆。盘内底作玉璧形,正中凸铸并錾刻双龙抱珠,颇具匠心,双龙环绕,内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款字清晰,地子平整,结字完美,颇有魏碑之风骨,但笔画更为细韧清秀,富具明代宣铜款识的特征。
香道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香道除了常见的香炉外,还有手炉、香斗、香夹、香压等极为丰富的用具,即是为了便于使用不同类型的香品,同时也是一些美观的饰物。本品造型持莲童子,精铜铸造,童子双手持莲,莲蓬中心开孔,直立穿插一柄如意造型的香压,香压如意头錾刻珍珠地阿拉伯文,造型新颖小巧,纹饰精致,极尽精致之能事,置于案头,可品古典文化之优雅情调。
阿拉伯文香具于正德朝多用于皇室内府,赏赐功臣或御赐于清真寺内等殿堂陈设,民间少有流传。时光流转,此类精品为历代收藏名家渴求,一物难寻,价值极高。此瓶腹身以如意形开光,起珍珠地,饰以阿文。文字流畅优美,取材自清真言中内容,善祷善祝,以为祈福。整器黑漆古色,光泽柔腻,莹润全身,其色为明代传统宣器之美色也。
此对花觚铜制,形体方正,四周出戟,其上錾刻卷草纹和回纹,觚身上半部饰蕉叶纹,内饰双螭龙纹,腹部及足墙亦分别饰双螭龙纹饰,平行盘旋,两两相对,主题突出,繁简有致。底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花觚通体铜色可鉴,显得古朴素雅而又强固浑厚,幽静凝重的氛围下透出尊贵的气质。此对花觚造型端庄修拔,典雅庄重,纹饰传统,更显器物古朴隽永,堪称尚古佳作。
D 7.8 cm,H 13.3 cm(含盖含座),W 508 g筒式炉身,线条简雅,毫无赘感。整器造型简约,炉体熔铸规整,高矮合度,圆正的器口与挺拔的线条形成直与圆、刚与柔的鲜明对比,三足与炉体下缘起伏精妙,为清初之工艺特征。底心中央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铸后修磨,笔画粗且短,笔意甚浓,为典型清早期款识。通身枣红色皮壳极为悦目,奇彩外溢,尽得宣炉妙色之真味。整器形制极美,造型、比例及局部细节特征,都彰显温雅之风貌,使人见之便觉优雅,一炉沉烟,可伴诗心清华。
精铜铸炉,作椭圆形洗式,整炉上下全无雕凿痕迹,亦不施矫饰,线条凝练简练,显得端庄稳重。炉底正中铸刻“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为铸后修磨而成,字体周正恭谨。自明宣德三年照古籍典录及宋瓷形制铸造宣德炉起,洗式炉即是宣德炉中的经典形制,尤其明末清初之际仿铸尤盛,其形制延续了宋代瓷器的清雅风格,颇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此桥耳炉用料颇丰,料精而质密,入手沉坠,外壁作棠梨之色,莹莹宝光如蕴其中,实为佳铜铸就。炉作桥耳三足式,圆鼓腹下出三足,因束颈较高,有高挑之感。一双桥耳置于口上如双翼,更具俊逸之势。此器款识颇具特色。底刻“宣德”二字单行篆书款,为铸后精修而成,书体平整端正,转折利落,颇具法度,显出清初官铸铜炉之特色;款识方框上部刻“福”字款,字形古雅工正,颇为别致。明清桥耳炉多见扁圆浅腹者,如本品这般深腹鼎式炉较为少见,其耳足雄浑粗硕,用料甚多,非民间寻常铜炉可及,加之铸款亦精,应为清初官造之精品,值得宝藏。
D 11 cm,H 14 cm(含盖含座),W 594 g此炉口沿内敛外侈,气韵内涵,口沿对立卷云纹冲天耳,线条粗浑韧劲,耳洞城门半孔状。颈部缓收,錾刻缠枝花卉纹一周,其下錾刻俯莲瓣纹一周,排列齐整,扁腹圆润微垂,下具灵芝如意头足。通体皮壳熟旧,深栗微红,靓丽如缎,沉沉煌铜底,漫漫蜡茶意,乃宣炉最可心的状态。此炉配上灵芝如意云头足圆座及镂空灵芝木盖,原装原套,相辅相成,炉座、盖与炉天水一色,厅堂礼神敬佛首选,可为珍藏也。
炉身作簋式,肩饰双铺首,炉外壁雕刻精细复施以鎏金工艺,肩部錾刻团花八卦纹,腹部錾刻群仙祝寿纹饰,众多仙家,形态各异,内容极为丰富多彩,一派欢快祥和的景象。足墙錾刻回纹,纹饰雕刻精细。炉底刻“云间胡文明制”六字二行篆书款。胡文明系明万历时期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据《云间杂志》载:胡氏“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所制铜器表面多装饰山水、花卉、八宝、瑞兽等图案,并于其上鎏金,与当时喜好素雅铜炉的风格迥异。
此炉圆口开阔,身形较高,口沿双耳直立,其势外倾,耳洞城门半孔状。底近平整,下具三乳足,亦壮硕有佳,据地有力,富沉稳之姿。炉身身熟栗色泽,通身散布大小不一的点金斑,尽显斑斓之美,熠熠生辉,与古铜色交相辉映,美不胜收。炉底开框见方,内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结字方正严谨。
观展须知:
-
因疫情防控要求,中国嘉德2022春拍预展实行线上预约,敬请提前预约后观展。目前仅接受个人预约。
-
观展当日,请您按照预约时间观展,点击“查看我的预约”,生成动态二维码入场(一人出入有效),出示预约码入场。
-
拍卖会期间,参加拍卖会及调阅拍品须凭实体或网络号牌入场,无需预约。
入场前须接受体温测量,出示本人“健康码”及72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核实未见异常方可入场。观展及拍卖期间须全程佩戴口罩,避免聚集。
![]()
![]()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总部)
客户咨询:(86-10)8592 8288-3
结算服务:(86-10)8592 8288-4
媒体合作:(86-10)8592 8288-5
运输咨询:(86-10)8592 8288-9
网拍咨询:15010006220 / 15910807786转分机9
官方网站:www.cguardian.com
联系邮箱: mail@cguardian.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1号
中国嘉德(香港)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客户咨询:( 852 ) 2815 2269
联系邮箱: hkauction@cguardian.com.hk
联系地址:香港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一座5楼
上海
电话:( 86-21 ) 5466 0508
邮箱:shoffice@cguardian.com
———
广州
电话:( 86-20 ) 3808 8589
邮箱:gzoffice@cguardian.com
———
南京
电话:( 86-25 ) 8670 2356
邮箱:njoffice@cguardian.com
———
杭州
电话:( 86-571 ) 8535 9925
邮箱:hzoffice@cguardian.com
———
台湾
电话:( 886 ) 2 2757 6228
邮箱:twoffice@cguardian.com.tw
———
日本
电话:( 81-3 ) 6206 6682
邮箱:jpoffice@cguardian.com
———
美国
电话:( 212 ) 308 8889 / ( 888 ) 799 8830
邮箱:usoffice@cguardian.com
![]()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