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北京保利2022春拍丨北宋拓“三绝本”《圣教序》出版与研讨

  • 北京保利拍卖
  • 2022年7月11日08时


碑帖与宋拓


碑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人们往往通过碑帖,欣赏和学习古人的书法。

碑是古代刻石的一种,其上刊刻文字,以纪事纪功或作为标识。碑上文字,除具有史料价值外,因其文字,多为书法高手写就,在书法艺术上,往往也具有重要影响。

碑上刊刻之文字,可以通过拓印技术,转拓到纸张之上。一方碑石,可以大量拓印,通过拓印,使其文字内容广为流传。可以说,拓印技术是中国古代印刷术产生的先声。拓印的方法,是将潮湿的纸张贴于碑面文字之上,然后通过捶打,令纸面凹凸与碑面相同,乘其微干,以墨包击打或擦拭纸面,形成高者黑,深者白的效果,如此,深刻的文字便以白色呈现在纸上。这种黑底白字的纸张,即为拓片。将拓片割裱装祯,制成书册形式,即为拓本。

作为书学范本的“碑帖”,其中之“碑”,大多指的就是这种从石碑衍生出的拓片或者拓本。而“碑帖”之“帖”,古时则另有所指。帖是可以作为学书范本的墨迹,即书写在纸帛上的具有书法艺术的精妙文字。这种文字,也称“法书”、“法帖”。名帖皆是精于书法者的手泽,不可多得。像王羲之等大家墨迹,多聚于帝王权贵之手,深藏不露,世人罕见。为了满足广大学书者的需求,保护原本,古人除对法帖临摹外,又发明了影写勾勒等技,对法帖原本进行复制。这种复制之帖,较原作已经有了差距,而且复制艰难,数量不多。以后,又渐渐改为刻版复制。北宋帝王,出御府所藏历代名帖,汇集刻石,刻为《淳化阁帖》,打印赐赏于臣下。从此,亦开刻帖之风,遂令世上名帖,广为传布。刻帖之风既开,也使得原本白底黑字之帖,大都化为黒底白字形态,与碑拓相似。法帖上石和经过多次翻刻,也易失真,所以早期刻帖,更接近原本,比较珍贵。

由于中国古人对于书法艺术的推崇,高于绘画艺术,中国书圣的王羲之的社会影响,也远超画圣吴道子。与此相类,历史上上乘碑帖的热度也令许多传世名画相形见拙。法帖中的《兰亭序》和碑刻中的《集王圣教序》,都是中国古代碑帖中的无上神品。

唐咸亨三年(672),唐长安弘福寺僧怀仁,完成集王羲之书的《集王圣教序》碑刻。这方碑刻,充分利用了当时唐宫御藏王帖真迹,广取其字,或偏傍凑合,或大小展缩,疏密结构.行文布气,咸得其妙。逸少真迹,尽萃其中。前人称此碑:备极八法,真墨池之龙象,兰亭之羽翼也。后王帖尽皆散失,这方集帖为碑的刻石,遂成天下至宝。然即为天下宝视,亦遭昼夜捶拓,日磨月损,面目渐变。以致字口日渐模糊,笔划不断瘦削。而捶拓之风,不可扺挡。

当书圣真迹不可见时,优质的碑帖无异于真迹的化身。《集王圣教序》刻成之后,久处长安,除不断锤拓磨损外,宋元之际又产生断纹,令人倍加惋惜。所以,越接近于碑石初刻时拓印的拓片,越能完整精确体现其本来风貌,反之,越远离雕刻时间的拓片就会越加失真。另外,在同样的碑石上,因拓工之技有高下,导致其拓片质量也有高下之分,高质量的拓片,能更准确细微的反映文字的艺术神韵。

中国拓印技术源远流长,我们可见最早的拓片是出于敦煌藏经洞的唐代拓本,但这是极为罕见的孤品。实际上,凡是名碑,能见到宋拓已属凤毛麟角。宋拓将宋代某一时间节点上原石上的文字精神韵味给予定格。如同美人,为其留下一幅青春时代倩影,豆蔻年华写照。使我们现在还能欣赏到刻石初期的文字风貌。是以倍加珍贵。

也许有人认为,既然历史上《集王圣教序》捶拓不断,如今宋拓也会存世很多。然而,答案是否定的,宋拓亦有三灾八难、虫蠹人毁、水火之厄,非常珍稀。宋拓之稀少,早在明清时代即有学者论述。

《集王圣教序》乘唐初书圣墨迹大量汇聚于长安这一千载难逢之机,摘精取萃,精刻入石。其后不久,这批墨迹便从世间消失。它以贞珉之坚,向后世传递了了中国古代书法极致的神韵,其功甚巨。前人称此碑的横空出世,岂天地精英之气,不欲遽冺耶?而宋代精拓《集王圣教序》,则继其功烈,将中华民族之文化瑰宝,艺术精华,再度下传。其乘载之重大,其蕴含之绝妙,称之神品,岂虚言哉!

国家图书馆研究员 李娜华

《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
西泠印社出版社 直播分享会
(6月22日于杭州)

《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为西泠印社出版社“善本碑帖精华”系列丛书的第37本。“善本碑帖精华”系列丛书是西泠印社出版社近年出版的精品原大原色碑帖系列图书,旨在为读者提供碑帖类精品书籍。

著名碑帖鉴赏家张彦生先生将其数十年所见之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加以梳理记述,并写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拓本概述》一文,发表于1963年第3期《文物》杂志。该文中写道:“近又见莫文骅院长由青岛收得一本,明晋府藏,宋时仿经折本式装裱,粗皮麻纸,拓工纸墨粗,蜡光如新,与陈文伯藏明晋府本略同,此本开卷雅洁如新,北宋早期所拓,同时装裱,明晋府藏,可称三绝。”此处被张彦生先生称作“三绝”的碑拓善本,正是本次由西泠印社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的原大高清精印《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底本。

本书历时半年,从高清数据采集、纸张选择、装帧方式等多个方面几经考量精益求精,力求为读者还原作品的真实风貌。需特别指出的是,传世诸本宋拓《集王圣教序》多经后世揭裱改装,真正宋拓宋代原装裱的似唯见此本。今册中除莫氏题跋、题记、题签外,尚可见多枚个人用印。此外有今人王敏、张西帆、魏传统、孙大光、独峰的观款观跋。因此,为了能更好地展现宋代原装旧裱之风貌,本次出版将略去今人题跋版图部分,以文字的形式附录于册后以资参考。

为进一步发掘《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的学术价值,值此新书发布之际,西泠印社出版社特邀知名专家学者直播分享,从多个角度解读本书内容。

刘建轩
(本书编辑。独立艺术家,青年学者,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


学习书法,临摹经典碑帖是必须的 也是最基本方法。而善本碑帖,如荆山璞玉,亦似沧海遗珠;识之不易,遇到亦难。莫文骅旧藏<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晋府本)尤为罕见,开卷雅洁如新,北宋早期所拓,同时装裱,明晋府藏被张彦生先生称作“三绝”的碑拓善本。此本整理出版必有益书法学习,今得编辑出版,殊为荣幸。

孙国健
(本书作者。独立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人文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集王圣教序》历来为人所推崇,经年捶拓不休,传世拓本从最早的北宋一直到现当代,在所有古代单种碑拓善本中独占鳌头。而鉴别拓本的早晚优劣已形成公认标准。碑身早在宋代就已出现细微裂痕,一九七二年碑林工作人员在修缮《石台孝经》时从底座下发现一件约南宋晚期(金代)拓制的整幅《圣教序》,碑身尚未断裂为两段,可确定断裂时间约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故凡未断者皆可视为宋拓。根据损泐状况,宋拓中又可分为北宋与南宋,据前人总结的断代分期,十五行末『故知圣慈所被』之『慈』字右上角两点完好,虽有细纹,但未损笔画,二十一行『久植胜缘』之『缘』字左下角不连石花,即为北宋拓本。若六行『纷糺所以』之『纷』字右旁分部首撇可见,『以』字右半起笔未泐粗,则为北宋本中尤早者。善本碑帖录》作者原北京琉璃厂庆云堂主人张彦生,平生所见此碑善本极夥,评价『北宋早本字瘦硬,北宋晚拓字肥润,南宋拓字渐瘦弱无力,宋末元明初拓字瘦秃』,实为经验之谈。传世宋拓虽不少,但符合北宋拓本条件的堪称稀有,包括极个别的北宋早本在内,几乎均收藏于海内外各公私机构。民间流通的旧拓善本中,南宋拓本已可称顶级珍品。

此本《集王圣教序》为明代晋王府旧藏,是张彦生曾过目的北宋拓善本,宋锦面,经折装,帖心部分共二十四开,序记首尾齐全无缺,宋粗皮麻纸,浓墨毡蜡,笔画瘦硬挺劲。帖心前后有明代『晋府书画之印』 『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清人『紫竹山房』『国子先生』『江方衔印』。据鉴藏印可知此本最先为明代晋藩所藏,首任晋王为朱元璋三子朱棡,一直沿袭封号直至明末末代晋王朱宣烜投降李自成为止,『敬德堂』为历代晋王的图书收藏斋号。清同治间,归江方衔所有。江方衔,字翰臣,又字升阶,山东即墨(今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人,清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己亥科顺天举人,诰授奉政大夫(五品)。甲辰(一八四四)考取国子监学正,历任率性堂、修道堂助教,南学主教。咸丰辛亥(一八五一)顺天乡试,外收掌官。壬子(一八五二)对讲官。同治丁卯(一八六七)京察一等,例选同知,改补主事。据册后现代收藏者莫文骅题跋可知,此本係一九六二年在青岛旧书店中觅得,返京后请碑帖专家张彦生过目审定,题写跋语,定此乃『慈』不损、『缘』未连石花之北宋拓本,且係宋代仿经折原装,宋锦原面,又为明晋府旧藏,可称『三绝』。

张彦生在一九六三年第三期《文物》发表的《王书〈圣教序〉拓本概述》一文中,对传世善本详加列举,将此本与南皮张可园藏两本、朱翼庵本(故宫博物院藏)、张效彬本、崇恩墨皇本(天津博物馆藏)、殷铁庵本(国家图书馆藏,近年已由西泠印社出版社精印)、刘正宗本(西安碑林博物馆藏)、张应召本(上海图书馆藏)、许翰卿本(故宫博物院藏)等知名的北宋拓本列为同品级。须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诸本多经后世揭裱改装,真正宋拓宋代原装裱的似唯见此本。

田振宇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术学院金石文献与古物研究方向博士。)



西泠印社出版社新出版的北宋拓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已经顺利出版,在此书的编辑过程中,我担任监制一职,书籍监制是一个让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词,我负责的工作是色彩管理,印前调色,纸张选择,印刷监样和装帧定版。在关心调色,印刷,装帧的同时我也负责善本碑帖精华这个系列碑帖的选本工作,今天就大致的谈谈碑帖出版的选本。

还记得在那天刘建轩老师给我看了几张照片,有一张集王圣教序的首开我第一眼看到拓工漂亮,右上角还有一方著名的收藏印,晋府书画之印,我便觉得这本本子有意思,值得出版,在此之前我不了解到过任何关于此本的信息,新鲜的很,之后我了解到,这本本子是北宋拓,宋装裱,而且张彦生先生还著录过此本。其实我对金石考据,是没什么概念也没什么敏感度的,顶多是知道点考据字,所以刘建轩老师让我写关于金石学方面的文字,属实折煞我。老师说金石是门严肃的学问,我是不敢越俎代庖,班门弄斧的。

我觉得碑帖出版的选本首先得搞清楚这本子印出来是给谁看的,是给写书法的人看的还是给钻研版本考据的金石研究者看的,这挺重要。

给写书法的人看,就得实用,看的真切,是不是越早的拓本就越好呢?不一定,举个例子,就拿郑文公下碑来讲,郑文公下碑有一套最早的拓本,朱翼庵定为明拓,实为乾隆末拓本,“惠”字“心”部已损,“不”不可辩,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本本子拓的非常糟糕,可能是某个三脚猫拓工上午刚学的拓碑,下午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拓本字口不清晰,被墨侵蚀的厉害,上墨不均匀,椎拓不充分,有些地方在拓纸很湿润的时候就开始上墨,还有不少涂描,总的来讲拓的不好,但从存字角度上看这,确实是最早的本子。你说这样的本子适合给写书法的作为临摹范本吗?我觉得不尽然,字口细节都看不真切,肉乎乎的,怎么做到精准的临摹呀。郑文公下碑石质坚硬,从清中到民国,字口的损泐变化其实并不太大,到了清末,碑学兴盛,云峰山摩崖石刻被重视了起来,特别是郑文公下碑,清代包世臣曾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布白本乙瑛,措画本石鼓,与草同源,故自署曰草篆。不言分者,体近易见也。”是“真文苑奇珍也”。从此之后,随着专业拓工的入场,云峰山摩崖石刻拓本再不是当地村民上午培训,中午毕业,下午产生经济效益的产物了。在同治光绪时很多郑文公下碑拓工精美,装裱细致,题跋丰富。所以说,为写书法的读者刊印一套同治光绪左右精拓的郑文公下碑不失为一个更好地选择。看得清,拓的精,题跋丰富,印刷好,存字稍稍少半个,其实没啥大不了。

给钻研版本考据的人看,或者说研究金石的金石家看,就得找硬碰硬的本子。地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金钉子”。地理学上“金钉子”的确定,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碑帖里也存在很多这样的“金钉子”,比如上海图书馆藏四欧堂本虞恭公碑,此本是一套南宋晚期拓本,“历九官”三字未损,把他和明拓本区分开,再如国家图书馆藏曝书亭本明拓曹全碑,此本是明末断后初拓断线较细,之后因风化,逐渐加粗。以上这些拓本,均具备不俗的出版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还是回到郑文公下碑,故宫藏最旧本郑文公下碑可以说就是一颗“金钉子”,如果研究金石学的专家,研究云峰山摩崖石刻的学者,看到我们出版了此本郑文公下碑,即使它拓工不够好,研究金石的专业读者们依然会很开心,奔走相告,并慷慨解囊的。说回集王,这本子拓的精,本子旧,装裱保持宋时原貌,还是个“金钉子”,谁又不爱呢?
徐清
(本书监制。中国画家,青年学者,西泠印社出版社编辑。)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刻帖,《集王圣教序》虽然是碑,但其集字的来源都是王羲之的帖,以碑之名,具刻帖之意。

既然此作的文字来源都是王羲之,那么到底怀仁集字时是否带有自己或者当时的普遍审美倾向呢?《集王圣教序》中的很多字和《兰亭序》墨迹(神龙本)中一致,怀仁集字时是不可能舍弃《兰亭序》这样的王羲之千古名作的。但通过仔细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集王圣教序》把《兰亭序》里的涂改和模糊的因素去掉了,集字对源字进行了一定的处理,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这说明《集王圣教序》不是简单的“复制”性作品,此碑代表了唐代人对“二王”笔法的理性认知。

此外,《集王圣教序》的字法涉及到源字的大小、斜正等组合问题,如果王羲之作品中没有的字,那还要涉及偏旁部首和单字零部件的组合问题,这背后是否意味着存在王羲之字法的“密码

因《集王圣教序》是集字作品,所以最容易忽视此作章法。实际上看原碑或者整拓就可以明显看出其行距大于字距且字距有疏密变化,很有意思的是右下角几行往外侧倾斜,并没有完全对齐石碑边界。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现存集王圣教原碑是复刻的观点,西安碑林原碑的这一章法特点是否可以呼应这一观点?值得进步一部研究。

所以《集王圣教序》无论从书学研究的哪个方面看,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是绕不开的经典,如莫氏本这样的佳拓自然值得格外关注。

李明桓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善本碑帖精华”丛书到目前为止已出版37种,感谢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朋友出了这么好的书!整体而言,这套丛书兼具学术性与艺术性;尤为难得的是物美价廉,让更多读者既可以把玩欣赏,也可以用于研究。

有一句西方谚语: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一方面说明《哈姆雷特》这部杰出好悲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说明不同读者会从不同角度来读这部悲剧。我想这句谚语也可以套用于王羲之:一百个人心目中就有一百个王羲之。当然,王羲之在历史上的地位有变化。在他生活的东晋时期,其地位似乎不像现在这么高,他的名声远不及同时代的谢安。但到了南朝时这个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虞龢等人整理刘宋内府收藏法帖,他在给皇帝写的一篇奏章《论书表》中梳理书法史,把张芝、钟繇、二王放在一条线上,开始树立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经典形象。到唐初,唐太宗肯定受到虞龢的影响,他撰写的《晋书·王羲之传》有很多句子和虞龢的《论书表》颇为相像,有的几乎就是原句。所以,虞龢推崇王羲之的观念,对太宗崇王肯定是有影响的。这个问题也很值得讨论。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影响了一代书风。整个唐代,包括像颜鲁公这样的人物,也都受王羲之的影响。同时也是坏事,他四处收集二王的各种法帖,最后陪葬昭陵,以致于我们今天看不到一件王羲之的真迹。但好在有一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这个帖的很多字集体自王羲之的帖。这实际上就等于给我们了解唐人所见王羲之书法是什么样貌提供了一个标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集王圣教序》在书法史上具有非常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因此,很多的人关注这个帖,研究这个帖。另外一个方面,这个帖还有一个特点。刚才我们讲了这个帖的来历,是僧怀仁从王羲之的法帖里面集字而成,并书丹上碑,从而把帖和碑两者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集王圣教序》不仅是金石学的一件重器和研究热点,也是书法史关注一件作品。《集王圣教序》把碑和帖融于一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个案,值得研究。同时,也带来了第三个问题。反思金石学产生伊始是干什么的?宋代欧阳脩、赵明诚推动的金石学成为一个门类,他们关注金石,都有一个共同的初衷,就是为了考订经史,为了读经书和史书。中国传统学术分类体现了对金石学的基本看法,金石学归为史部,没有归入我们今天所谓的艺术或其他部类。所以我觉得古代目录学的分类。到了金石学的第二个巅峰期,即清代乾嘉时期,像翁方纲、阮元等关注金石学,实际上就是为了读经读史。这和现在关注金石的人的侧重点大不相同。

就《集王圣教序》而言,目前尚存很多不明之处。比如说这个碑是初刻还重刻?是谁刻的?何时刊刻?种种疑点,迷迷雾重重,有待继续探讨。假如我们只关注《集王圣教序》的版本和拓片,很多问题就会难以解决。所以,还需要各个领域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来来读解。好在这些年美术史界之外的学者也在关注《集王圣教序》,他们提供很多线索和一些很有启发的见解。再如《集王圣教序》也包括装裱的问题。刚才两位介绍这个是宋裱,那样更有意思。这还是一个可以归为书籍史的问题,还可以从书籍史的角度来考虑它的装潢问题,包括它用的锦缎的版面。研究纺织史的人也会关注这类东西。研究《集王圣教序》会涉及很多领域。所以大家从各个角度来努力,这些问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逼近真相。

最后,再次感谢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朋友,出了这么一个好的版本,给学术界,给爱好者,带来了福音。

毕斐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考古与博物馆学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北宋早期拓本 宋装裱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明晋府、莫文骅旧藏)

皮麻纸本

1册32开 30×768cm

↓下图请向右横置手机浏览↓

【集王圣教序】
碑建于唐咸亨三(672)年 。弘福寺和尚怀仁从唐御府所藏王羲之真迹中,用廿余年时间集成此碑,模刻精极。是传世书圣王羲之书迹之最大一宗。
【北宋拓本】
拍品十五行末“故知圣慈所被”之“慈”字右上角两点完好,虽有细纹,但未损笔画;二十一行“久植胜缘”之“缘”左下角不连“石花”,是北宋拓本。与朱翼庵本(故宫博物院藏)、崇恩墨皇本(天津博物馆藏)、殷铁庵本(国家图书馆藏)、刘正宗本(陕西碑林博物馆藏)、张应召本(上海图书馆藏)、许翰卿本(故宫博物院藏)等知名的北宋拓本属同一版本考据。

【宋装】
据张彦生先生鉴定,此本系宋时仿经折本式装裱。
【晋府旧藏】
此本初藏明晋府,晚清归江方衔,1962年由莫文骅先生购得。
【钤印】
1 晋府:“晋府书画之印”、“敬德堂图书印”、“子子孙孙永宝用”
2 江方衔:“国子先生”、“江方衔印”
3 另有“紫竹山房”印
4 莫文骅:“莫文骅藏”“莫万之章”“莫文骅”“六琴”“莫文骅印”

【题跋】
1 莫文骅函套外签:北宋拓本 王羲之圣教序 钤印:六琴
2 莫文骅函套内题:书法精华 钤印 “莫万之章”“莫文骅藏”“文骅珍藏”
3 莫文骅册页外签:北宋拓本 王羲之圣教序 钤印:六琴
4 莫文骅题识一:文坛之宝 六琴 国庆十三周年纪念日题 钤印 六琴
5 莫文骅题识二:一九六二年秋,在青岛旧书店发现此王羲之圣教序帖。店主说,这是旧拓本,在店中出售2年,许多顾客看过,都无人要。他劝我买它。我看之后,觉得很好,至少是明拓本,但不敢断定为宋拓,因为宋拓不会无人理会的。因此,当天未买。回家后,考虑再三,决定买之,以免错过。于是,次日以廉价购得。后往北京专家鉴定,为明晋府收藏北宋仿印经装裱之拓本,封面亦是宋锦,所谓“三绝”。得此拓本,欣幸之至!此不仅有足以参考之古帖,亦可为国家保存珍贵之文物。六琴 一九六三年五月二日于北京。钤印:六琴
6 莫文骅题识:宋拓 王羲之圣教序 莫文骅 一九六二年七月廿七日 于青岛。钤印:六琴、莫文骅。
7 莫文骅印花一页并附题识:1)共二十五页。2)此印是一九四六年在安东时,送去平壤刻的。3)此名世小时用的。去年冬参加萍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重用。回京后刻此印。一九六六年春季。
8 张彦生题跋:唐怀仁集王右军圣教序记 此碑第十五行 圣慈所被之慈字未损 及廿一行久植圣缘之缘字未与下石花泐连 为北宋拓本 此册上钤明晋府数印 据宝贤堂帖序所载 晋府文物 多出自明初内府所藏 此本又是宋时仿印经装裱 可称三绝。一九六二年十月三日 张彦生敬观并识。
9 莫文骅题识:帖中之宝 六琴 钤印 六琴。
10 王敏题签:北宋拓集王圣教序记 壬寅季秋念七日 王敏题签 钤印王敏
11 王敏题识:唐怀仁集右军书圣教序之北宋拓本者 圣慈所被之慈字未损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出之出字大半可见 是宋拓早本之确证也 此本拓时字口未经刷实 致使笔道有肥瘦不均之处 虽重墨浓拓字未掩 以冷眼静观之 似是翻刻 细审笔画有极肥处 字锋楞具存 是宋拓之在前者 非寻常不断本可比 此拓本纸地坚硬 毡蜡拓 由送至今未经多次揭裱 宋麻纸地不松懈 此特点之一也 有明晋府藏之鉨印 其特点之二也 宋装宋锦面 古色古香 此特点之三也 此拓本稀若星凤 珍如拱璧 虽有黄金白玉亦不可多得也。莫院长得此宋拓善本祈珍保之。王敏谨题。壬寅季秋念七日。钤印:王敏。
12 张西帆题识:希世之珍 张西帆鉴赏 一九八三年十月
13 魏传统题:观奇珍可称一乐事也 一九八八年二月 魏传统
14 孙大光题:希世之宝 孙大光敬观 一九九〇年春
15 独峰题:三绝之宝 一九九一年春 独峰
【著录】
张彦生《怀仁集王书<圣教序>拓本概述》
近又见莫文骅院长由青岛收得一本,明晋府藏,宋时仿经折本式装裱,粗皮麻纸,拓工纸墨粗,蜡光如新,与陈文伯藏明晋府本略同,此本开卷雅洁如新,北宋早期所拓,同时装裱,明晋府藏,可称三绝。











北京保利2021春季拍卖会


北京保利2021秋季拍卖会




云征集联系方式



北京保利拍卖

中国书画部
E-mail:sh@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polyshuhua

古代书画部(含古籍)
E-mail:gdsh@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公众号):gdsh_polyauction
古籍文献类
E-mail:gj@polyauction.com

中国古董珍玩部
E-mail:gd@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polygudong

现当代艺术部
E-mail:ddyh@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ddyhpoly

珠宝钟表尚品部
E-mail:zb@polyauction.com
征集微信:PolyPrestige

邮品钱币部
E-mail:yp@polyauction.com

古董珍玩季拍部
E-mail:sijigudong@163.com

名酒茗品部
E-mail:zc@polyauction.com

分公司子公司及地区联络

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
E-mail:sale@polyauction.com.hk

保利(山东)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E-mail:shandong@polyauction.com

保利(厦门)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E-mail:info@polyxm.com

保利拍卖上海办事处
E-mail:shanghai@polyauction.com

保利拍卖台湾办事处
E-mail:taiwan@polyauction.com

保利拍卖日本办事处
E-mail:polyauction2005@gmail.com

保利拍卖北美办事处
E-mail:nyc@polyauction.com

官方网站

北京保利拍卖
www.polypm.com.cn

保利香港拍卖
www.polyauction.com.hk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