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2022年春季拍卖会
2022年7月22日——7月24日
【预展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
【拍卖时间】
(顺延)现当代艺术夜场(A厅)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号)
2014年作纸本水彩 76.9×58 cm
展览:2014年 红与蓝——刘野个展 寒舍空间 / 台北 / 台湾
在充满旺盛表达欲的当代艺术领域,刘野从未随波逐流,而是剑走偏锋,以童言童语式的视觉语言和单纯质朴的艺术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刘野的作品素材主要来源于童年记忆及儿童文学,同时也涉及二十世纪及当代流行文化中的人物和符号。在创作风格上,他受到了蒙德里安的抽象主义和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强调几何构成的趣味,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富有隐喻性的情节。对于热衷于制造梦境和幻觉的刘野而言,无论任何题材的作品,他都能够将循规蹈矩的现实世界转化为斑斓绚丽的童话世界。
刘野从2000年之后开始创作“小女孩”系列,这个系列包含了小女孩的正面、侧面、背影,以及与蒙德里安画作的结合,艺术家讲述的无数个似真似幻的小故事,就像童年的好时光一样让人回味。创作于2014年的《无题之三》中,一个小女孩侧身而立,大头齐刘海的造型简约生动,闷闷不乐的委屈神情令人同情又忍俊不禁,颇有卡通人物的诙谐、夸张之趣,尤其对于女孩眼神与小嘴的刻画可谓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此作中尽管没有出现蒙德里安的画作,但却延续了前者的创作理念:小女孩的形态被简化成几个大小不等的几何形,相互套叠,背景是大片纯净的天蓝色,完全以平涂而出,艺术家不再重视真实性和空间深度,而是纯粹以色彩传达出平静、忧郁的情绪,通过对世界的内省与洞察创造出秩序与均衡之美。
纸本水彩 38×53 cm
说明:附原海报
手冢治虫(1928-1989)是日本现代动漫的奠基人,更是日本漫画界的精神领袖。对于手冢治虫在漫画创作领域的贡献与地位,日本学者鹫谷花指出,“手冢治虫长篇故事漫画表现形式的成型,是将日本漫画史分隔为‘战前’与‘战后’的重要分水岭”。他的漫画表现手法既与日本二战前至二战期间的大众文化关系密切,又在情节、形象、表现形式、及组织模式等方面有着大胆的创新,并深刻影响了日本动漫界的发展。他创造性地在漫画中采用电影式的构图分镜,将变焦、广角、俯视等大量电影拍摄技法引入漫画,极大扩张了新漫画的表现力;同时,他更是第一个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创立明确风格流派的漫画家。可以说,手冢治虫一手开创了日本动漫的黄金时代。在43年的创作生涯中,手冢治虫留下的漫画多达300种,塑造了2000多个充满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手冢治虫的纸本水彩手稿《1928-1989漫画形象合集》汇聚了《三眼神童》《小飞龙》《怪医黑杰克》《森林大帝》《火之鸟》《缎带骑士》《铁臂阿童木》《新宝岛》等漫画作品的经典角色共36个。角色们在留白背景中互为交错,错落有致地形成一个闭合环形结构,同时在整体上取得一个面向观者的造型角度,形成一件具有“合照”意义的手冢治虫纪念性作品。这幅作品不仅绘制细腻,更集中呈现了手冢治虫对漫画形象的造型特征。他运用线条粗细及色彩的细微变化塑造形象的力量感、动态和立体感。每一个角色都以最具代表性的形态造型出现,因此,即便没有情景的塑造和衬托,这些漫画形象的性格特质仍然跃然纸上,作为标志性的符号不断唤醒着记忆深处那些手冢治虫漫画带来的感动。
Lot 1079宋琨(b.1977)《人自老,春长好》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签名:人自老,春自好 2009 宋琨 (背面)
出版:《拣尽寒枝——仇晓飞&宋琨》P35 谷公馆 2009年版
作为七十年代出生的当代艺术家,宋琨的作品已经脱离了早期中国当代艺术宏大叙事的模式,转向从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中汲取素材,正如她所说:“每个系列作品一开始我基本是无意识的,更多是记忆、情感与想象力的作用,我喜欢那些立体,流动,不设限的体验。”宋琨始终在作品中探寻现实生活与潜意识、想象力之间的关联。社会巨变与内在情绪的激烈碰撞造就了其作品中复杂多变的内容,而女性身份的敏感性则赋予其温柔的眼光及抒情式的叙事风格。
Lot 1081闫冰(b.1980)《西瓜红》
估价:RMB 500,000 - 700,000
出版:《闫冰》P28 河北出版传媒集团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6年版
闫冰在不同媒介的创作中都有一种共同的情怀存在,即对日常生活的感念与情愫。他擅长以简约至极的语言和朴素无华的场景去表达复杂的内在感受,以放大和凝视的方式挖掘出普通物象丰厚的生命力,赋予其一种质朴、恢弘、神圣的气质。
在《西瓜红》中,闫冰将传统的静物画转化为有构成意味的风景画。画面上,被切成片状的西瓜仅保留瓜瓤部分,相互聚合,仿佛巍巍的群山。西瓜生硬的边缘和棱角失去了原有的形态与质感,固有的鲜艳色彩也不复存在。艺术家有意降低了色彩的胞和度和亮度,以强烈的光影投射造成光滑、冰冷的外表质感;背景是阴霾的天空,乌云密布,仅在左上侧透出一缕光线,在灰暗的背景衬托下,前景的西瓜仿佛风云激荡中的金字塔一般散发出强烈的神秘感和永恒性。
估价:RMB 800,000 - 1,200,000
“快意恩仇 ”从名字就知道与武侠有关。2000年初,韦嘉对武侠片例如“卧虎藏龙”产生了浓厚的感兴趣。武侠是江湖,是社会里的人,有些是英雄,有些想当英雄,都是社会与人生的百态。此件“快意恩仇”画面焦点对比特别强烈,左边两个巨大的观众与右边轻巧的剑客针锋相对。剑客从天而降,穿着透明雨衣,当然有点保护自己或隐藏自己的意味,如同一位跳水选手,手上握着剑,天边还有划过的闪电。这一幕景象,是表演者的演出,同时又带着些许荒谬,仿佛现实世界的一个缩影,既真实又魔幻。而左边的观众,他们的表情似乎透露了他们的内心所想。
Lot 1086高瑀(b.1981)《睡醒了的小男孩》
估价:RMB 800,000 - 1,000,000
展览:2012年 不现实 银河SOHO 星空间 /北京
在八零后艺术家中,高瑀一直游走在主流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他的艺术以充满黑色幽默的卡通形象和玩世不恭的戏谑态度而著称。在高瑀的作品中,熊猫是其使用时间最长,亦是涵义最丰富的标志性形象,被公认为艺术家最具个人风格的视觉符号。高瑀将熊猫温顺、憨厚的刻板印象进行反转,赋予其暴躁、疯狂的性格元素,用不合理的行为和奇幻的时空场景来揭露当代社会中的伪善、暴力和欲望,反思消费时代对人类精神的侵袭。至2006年,高瑀从早期的熊猫GG形象中剥离出两个新的形象:彼得潘和达达,这是他所设计的一个文字游戏:“如果把panda(熊猫)分开,它就可以被写成Peter Pan和Dada。从这两个词组中不难看出,它们都是反正统世界,反成人秩序的代名词。”
2008年作 布面油彩245×160 cm(拼接后)
出版:《王 欧阳春》P90-91 Fluid Editions 2010年版
展览:
2010年 Painting the King Frank Schlag画廊 / 埃森 / 德国
从2006至2009年,欧阳春创作的“王”系列在其艺术生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这一系列不但标志着其个人艺术风格的真正成熟,亦使他成为最早获得国际艺坛关注与认可的中国70后艺术家。在这一系列中,艺术家以黄色与金银为主色调,围绕“王”的概念展开了丰富的视觉叙述,其中就包括“王”一生中那些极富宿命意义的片段,如“王冠”“王的囚笼”“王者不死”等。2011年,在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举办的个展中,《王者不死》被陈列于在美术馆最负盛名的克利姆特藏品区,受到了极大关注。关于“王”系列的源起,欧阳春曾表示:“王是一个无限大和无限小的概念。王可以代表一个有权力的国王或一只蚂蚁。重要的是这个系列作为一个整体描述了生活中的矛盾——从光辉的成功直到最惨淡的境况。不朽的金色一方面形成了永恒的变化的对立面,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人的分裂性以及对权力和财富的贪婪——这种贪婪让人不断地降低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
Lot 1093马轲(b.1970)沙尘暴
估价:RMB 1,000,000 - 1,500,000
展览:2014年 艺术北京 站台中国展位 / 北京
自2008年开始,马轲逐渐开启了叙事风格的转变与推进。由此,艺术家开始对周遭的现实生活与时代的裂变倾注了更多的关注,而“马”这一经典符号亦慢慢淡出其画面。创作于2012年的“沙尘暴”系列显示出马轲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沙尘暴是风蚀荒漠化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共同影响。艺术家在此作中并没有刻意表现强风的速度与沙尘的侵袭,而是强调突然而至的灾难对人类心理的巨大侵袭。画家以大面积的黑色与黄棕色快速平涂出巨幅背景,渲染出压抑、凝重的画面。在黑洞般的背景上又覆盖以旋涡状的红紫色块,数个色块的叠加、渗透有力地渲染出沙尘天气的混沌与污浊。此时,隐没于沙尘中的家园已经被破坏,成为一片凋敝的废墟,右侧的人物似乎经历着内心痛苦的挣扎,只得无奈观望却又无计可施。在《沙尘暴》中,马轲延续了其标志性的充满爆发力的表现性绘画语言,色彩单纯强烈,造型简约生动。在此,艺术家以高度概括而又张力十足的方式描绘出了破败悲戚的末世景象,无疑是对人类对于自然世界无度地滥用与破坏所发出的强烈警示。
Lot 1095刘锋植(1964-2017)玩偶
估价:RMB 350,000 - 550,000
展览:2002年 危情——刘锋植作品展 北京炎黄艺术馆/北京
作为中国当代绘画的开拓先锋之一,刘锋植从九十年代充满政治隐喻的“天安门”系列,至后期表现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一直试图用超越时空的图像,奇妙诡谲的想象力及寓言体的方式去揭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Lot 1096赵刚(b.1961)散步者
估价:RMB 700,000 - 1,000,000
展览:2014年 夏日联展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A空间 / 北京
作品《散步者》挪用了吐鲁番地区的三彩女骑马俑的图像,与错构的“青绿山水”背景相结合,并以油画材料重绘这些中国古典元素。画中,马上端坐的女性身材丰腴,头戴帷帽、短襦长裙的装扮一看便知是唐代女性的特征。然而在这样的图像轮廓中,画家以黑色颜料平涂,抹去了原有的色彩和纹饰;而画中环境更是被很大程度地抽象化了,非山非石的巨大土丘、排列凌乱的绿色山峰、笔触率性而清晰的天空以及似遇狂风冲向天际的红色树木,组合而成摇摇欲坠的画面构图;如此鲜艳而不甚协调的色彩运用不但让人联想到马蒂斯的“野兽派”风格,更在视觉上造成了一种失序感。中式题材与油画材料的矛盾、传统元素与表现方式的冲突提示出画家经历中的中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所引发的身份认同障碍。
2014年作 布面丙烯 145×230 cm
黄宇兴以“河流”为对象展开创作可以追溯到2008年。这时的他还处于黑白单色时期,在萌生以“河流”为对象的想法后,他开始转而以“黄色”和“黑色”为主色,绘有一些面孔、头颅、器官在河流上游荡漂浮。之后,“河流”逐渐演变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独立的创作主题,成为他一直喜爱的持续创作对象。可以说,“河流”主题的持续深耕源于黄宇兴的内心观望,其中亦凝结了他对时间流逝的体验。
Lot 1104黄宇兴(b.1975)《萤火虫》
估价:RMB 1,600,000 - 2,600,000
2015年 冲积——黄宇兴2005-2015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 上海
《萤火虫》创作于2008年,是黄宇兴“改变中的生命史”系列中具有节点意义的代表作。这一阶段是黄宇兴的重要转型期,此时的艺术家逐渐摆脱了早期绘画中对图像的挪用和借鉴,更多地凭借对生活的感受和内心情绪来进行创作。关于这一系列的创作初衷,黄宇兴认为:“作为生物的人类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被衰老、发情、疾病、欲望、以及社会变革与自然的巨大力量无休止地改变着,并始终体现出生理化的坚韧。”由于艺术家致力于表达生命的不确定性,故而“生命史系列整体上笼罩着一种阴冷的宿命氛围。
《萤火虫》以昏暗的黑灰色为主色调,在月圆之夜的无尽黑暗和微弱月光中,城市中的各种建筑呈现出苍凉的剪影。中景是密集的房屋和桥梁,那些重复的三角形尖顶代表着工业化城市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整体面貌。建筑内部一片漆黑,没有光源,暗喻了城市的衰落和人性的缺失。三角尖顶的上方悬挂着一轮黄色的圆月,明亮耀眼,在沉闷的、压抑的画面场景中显得突兀跳跃,与徘徊在暗影中的星星点点的萤火虫相互呼应,为冰冷的城市带来一丝温暖的微光。前景的河岸上,几个模糊的人体相互交叠在一起,除了脚部的骨骼,几乎无法辨认。在这一时期,黄宇兴大量地运用了解剖学和生理学的方式去描绘人体,其目的是将附着在“人”身上的文化与社会属性抽离出来,进而将前者还原为柔软而脆弱的纯粹的“肉身”来面对一个的异化后的客观世界。为了呈现出这一失控世界的精神特质,黄宇兴以薄涂的丙烯制造出水墨般晕染流淌的画面效果,渲染出灰暗压抑的氛围,再以厚重的黄色油彩描绘月亮和萤火虫,造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从而暗示了时代现状的荒诞性和个体情绪的焦虑与不安,以及因两者之间巨大张力的不断撕扯中“人”的脆弱与无助。
2021年作 综合材料 40×60 cm×108
估价:RMB 600,000 - 1,000,000
签名:如何成为无知者 邱志杰 2008
《如何成为无知者》是邱志杰于2003年至2015年在中国美院任教期间创作的一系列版画,共有108幅镜像版画。此套画作以幻灯片的形式依次展开,图文并茂地展示出邱志杰雄心勃勃的思维清除计划,类似于教学札记。艺术家先是质疑了对经验和教条的迷信,以及权威的霸道和道德的虚伪,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成为半信半疑者;再逐渐抛却那些无效知识和经验记忆,包括偶像化知识、形而上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最终回到人的初始状态,成为无知者,无知者的境界并非空虚和遗忘,“忘不是失去”,而是作为“空净者”随时准备接受和容纳新的知识。邱志杰发掘出一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感性的方式使观者获得领悟和顿醒。
作品中运用了波普艺术的拼贴、挪用的手法,提取出零散的思维碎片,再剪辑、合并为全新的视觉图像,同时也保留了教学笔记的随意记录,将条理有序的教育理念和瑰丽生动的发散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画风诙谐风趣,色彩鲜艳亮丽。尤其是艺术家自创的警句,如“每一个容器都是漏斗”,“我们是地球放养的宠物”,“影子是最合适的阳伞”,是作品中的亮色和灵光闪现之处。邱志杰还在作品中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比如古建筑墙面上罗列的“规则”,亦或刻在古代铜钱上的“迷信通宝”,均将对权威和教条主义的迷信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也深入浅出地诠释出他的教育理念。Lot 1116张恩利(b.1965)火
估价:RMB 1,600,000 - 2,600,000
签名:2013恩利
静物不是物。实际上静物是人的气味儿残留在那里。因为物本身是没有意思的。就是再漂亮的一个物体,你看了之后也觉得不过如此。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你会想跟这个物体发生过关系的人。所有的迷恋都在这里。
大概从2006年开始,张恩利在绘画风格与图像探索上出现了重大转向,其创作逐渐从早期形象粗放、色彩凝重、具有强烈表现主义意味的人物肖像渡到更为理性、客观的“附属于人的静物画”,着力于探索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可以是一个纸箱、一张床、一个烟头、一根水管,也可以是一团火或一个空间——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变成了普通物品的“肖像”,或者说,我们这个日常世界的静态呈现。这些绘画母题或日常世界的构成部分也许看起来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积攒或丢掉的普通物件,但是对于张恩利来说,它们就是他创作实践的源泉——保持观察的力度,专注、密切的观察让每一个物件的内在本质得以显露。每一件物品都拥有自己的意义,不多也不少。任何相关的、个人的或者象征性的涵义或联系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最终留下的就是与人类无关的它们自己的“人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留存的图像。“我觉得我们都在寻找被遗忘的元素,”张恩利说,“好比垃圾场里有无数的人在寻宝。”
就绘画语而言,这一时期的张恩利在绘画中最显著的特质乃是客观与节制。早期充满强烈情绪张力与凌厉笔触的画面结构已经被微妙的书写性线条与松弛、冷静的画面氛围彻底取代。而这种转变恰好反映了张恩利这一时期的创作观念——艺术家关注的并不是为其作品中出现的任何一件物品赋予特别的意义;相反地,这些物品除了那些我们认为的功能之外并没有意义,也不包含任何隐喻,依然对主观诠释保持着开放性。正如菲利普·皮罗特(Philippe Pirotte)为张恩利2015年在台北当代艺术馆的展览“闲置”所写的介绍那样:“我们以几近执迷、如同偏执地试图解开纠结缠绕的金属线般的态度观赏张恩利的绘画,便可感知到个别符号的另类意义,以及各种诠释在转瞬之间的相互取代。”
在创作于2013年的《火》中,木柴的无序堆砌构成了画面重心,上升的、放松的线条勾勒了火焰的轮廓,既是线的随性生长,也是面的无意蔓延。张恩利对线条的感悟源于小时候研习国画的经验,即从局部微小的东西切入,利用线条本身独特的表现力来表现物质本身的结构特征与质地属性。火焰边缘被薄薄的颜料所溶解,仿佛一层虚薄的阴影,与画面中以单色涂抹的背景相互融合,暗示着火焰飘渺不定的物质状态,又悄然散发出某种纯净温暖的气质。正如画家所言:“好画本身就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不用过分强调,实则就是一种不经意的流露,刻意追求是没有意义的。”
Lot 1117周春芽(b.1955)黑根系列——2001 作品12号
估价:RMB 2,100,000 - 2,600,000
展览:2002年 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 广州艺术博物馆 / 广州
1994年,一只德国牧羊犬开始进入周春芽的生活,取名为“黑根”。对于黑根的热爱促使周春芽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呈现这条牧羊犬的形象,甚至直到1999年黑根不幸病死之后,这种热爱依旧在周春芽的画布上得以延续。因此,周春芽的“绿狗”系列在不同时期掺杂了画家完全不同的内在感知和敏感情绪。起初,画家凭借谨慎的造型笔法将初来乍到的黑根呈现为一个具体的生命;到1997年,这种具体的形象开始被衍生为绿色,因而自然地生成了某种象征的趣味;直到黑根去世之后,周春芽开始解放自己的笔法,以看似凌乱而实质奔放的笔触追忆已经陨落生命的“绿狗”,甚至再到后来 “绿狗”已经完全超越其本身的物理意义,而逐渐成为一种符号化的母题,成为周春芽得以不断挖掘却又承载着“情感记忆”的视觉资源。创作于2001年的《绿狗》中,画家通过剔除具体画面背景的方式来强化描绘对象的视觉浓度,同时再以肆意奔放的笔触和浓烈大胆的用色来呈现丰富的画面肌理与质感。在形象的塑造上,画家结合了雕塑的形态结构与中国文人花鸟画的视觉特征,充分运用皴擦、堆叠、扭曲等运笔技巧,令色彩在画布上不断碰撞、激荡,最终获得一种起伏跌宕的“形体节奏”,在微妙的色彩呼应与灵动迅捷的笔触游走之间,彰显了艺术家的创作情绪与强烈个性。
Lot 1118周春芽(b.1955)
签名:1994周春芽;1994 周春芽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周春芽开始了“山石”系列的创作。该系列是艺术家将西方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和传统文人画的笔墨意趣进行融合的全新探索,体现了画家在艺术观念上的进一步深入与转换。周春芽在八十年代时赴德国留学三年,其间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1989年回国后,周春芽开始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人绘画,尤其醉心于石涛、八大山人、黄宾虹等巨擎,而这一经历对其后来的风格蜕变产生了重要影响。“石头”向来便是传统文人绘画的重要主题,周春芽称“也许石头是大自然的象征,它的坚强和圆滑更容易被艺术家用来表现精神和技法”。在“山石”系列中,周春芽对于这一经典的视觉符号进行了全新的演绎,通过夸张变形的手法与强烈的色彩、笔触来传达自身强烈的主观情绪。
此组《雅安红石》作于1994年,类似于传统绘画中“对屏”的形式,与《石头系列—雅安上里》三联画作于同一时期。从后者可知,“红石”这一素材乃是来源于有着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红石滩的雅安地区。具体而言,红石是一种散落在山间尤其是溪水流经之处的石头,其表面附着一层极其稀有的红色藻类,在不同的季节和气候状况下会幻化出不同的色彩。画家显然被这种石头独特的形制与奇妙的光色效应所吸引,进而开启了“山石”系列中的重要分支—“红石”系列创作。
《雅安红石》组画中的红色主调,不仅是事物本身的色彩属性,同时更是一种充满张力的情绪表达。正如画家所言:“红色是公众色彩,它具有强烈爆发和刺激的效果”。画面中,周春芽运用近乎自然主义的方式呈现出石头本身的生命状态。从构图上看,画家借鉴了经典山水画的平远式布局,其间溪水蜿蜒流淌,岸上山石堆叠,植被丛生,洋溢着蓬勃的生命力。在具体的描绘中,艺术家在保留了对象基本结构的同时,又自然地融合了浓郁的表现性绘画语言。细查之,溪水以红色平涂,岸上的红石反而进行了褪色处理,以碳黑或深红勾画出轮廓,再以淡红色作为阴影,以留白表现强光照射之处。尽管大大小小的石头形态各异,却在艺术家的精心布局之下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和谐韵律与画面节奏。画中的红色或浓或淡,或厚重或稀薄,兼具表现主义绘画的张扬澎湃与传统山水画中小桥流水的诗意与隽永。大面积的红色在碳黑、绿色、中黄等丰富的对比色和补色的衬托下,显得尤其醒目,不禁令人联想起马蒂斯的经典之作《红色中的和谐》,而画家也因为这一独具个人风格与气质的绘画方式被誉为“抒情表现主义”的领军人物。
2010-2011年作 布面油彩 400×175 cm×5
签名:方力钧 2010-2011
出版:
《方力钧 编年纪事》 P644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版
《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 方力钧》 P66-67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2年版
展览:
2010年 方力钧个展 今日美术馆 / 北京
2010年 方力钧:偶发的寓言 坦克库·重庆艺术中心 / 重庆
2011年 流动艺术 超现实波普 悦·美术馆 / 北京
2011年 从符号到解析——方力钧个展 曲江美术馆 / 西安
2012年 方力钧:云端的悬崖 GAM都灵现当代美术馆 / 都灵 / 意大利
进入新世纪之后,方力钧的创作又重新回归到其标志性的“艳俗色彩”。这一时期,画家摆脱了以往那种特写式的再现,转而采用更为广阔的全景式构图,展现出明显的宏大叙事意味以及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思考。在此一时期的重要创作《2010-2011》中,巨大的画幅翻涌着巨大的蓝色旋涡,汹涌的水流和四溅的浪花充斥着整个画面,而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旋涡中心,漂浮、簇拥着一群色彩艳丽的动物与儿童:神色惊恐的牛马,挣扎哀嚎的虎豹,欢呼雀跃的猪,面目狡黠的猩猩,纷飞的蝴蝶、鸟类和蝙蝠,目光狰狞的狼,凶狠咆哮的虎,面露呆萌的兔子以及艳俗到虚假的鲜花。当然,还有“光头”的儿童形象。在这些孩子身上,昭示出一种天然的矛盾性,尽管他们稚嫩的身体还未完全成熟,但却纷纷显露出与年龄显然不相符的、近似于成人的外在面貌:麻木、呆滞的笑容,貌似由衷的呐喊以及裸露的身体。同时,在千篇一律的笑容背后,又潜伏着丝丝不安的情绪,正如艺术家所言:“当孩子们笑时,他们同时也在担心着将来痛苦的可能”。在《2010-2011》中,我们无法分清谁到底谁是主角,谁又是配角,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卑微的芸芸众生随波逐流般漂流、沉浮于世界之中,没有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此,艺术家彻底从无聊的现实中跳脱出来,转而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一切生命所必将接受的命运轨迹,并由此为我们揭示了众生平等的真相。
Lot 1123尚扬(b.1942)SALE
估价:RMB 5,000,000 - 8,000,000
《尚扬·大风景的喟叹》 P169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07年版
1994年,尚扬开始创作“大风景”系列,此件《Sale》即是此系列中少有的单独命名的作品。从图式看,《Sale》有着“大风景”系列典型的金字塔式构图,宛如一座高耸的山峰,仿佛前进过程中必须攀登跨越的坎坷险阻。在画面的顶部,火山口喷发出一小块白色的烟雾,上面书写着四个灰色的字母“SALE”,这是商店在打折促销时常常挂出的招牌,是商品经济的典型代表符号。画面背景色为典型的“尚扬黄”,画面主体则用黑色的粗线条,灰色和白色的色块勾勒,左侧白色的色块上用灰色模糊地画出了一朵乌云,一栋破旧的高楼,和一个烟雾缭绕的肺部,周围的黑色粗线趁着颜料未干,像泪滴般一条条往下滴落。右侧则是一片混沌的灰色,右侧中间的空白处是一架简笔画的飞机,旁边则有一道浑浊的红线像血液般向上蔓延,又像是被压抑的岩浆随时准备喷发。整幅画面充满着浓郁的工业化气息,似乎是一声沉重的叹息,诉说着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之时层出不穷的环境、社会问题,是一声“对畸形发展的人类社会的指控和对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喟叹”。
经过尚扬的解构与几何化重构后,原始的风景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视觉范式,一种脱离了表象却极具提炼意义的风景样式。在与材料的感应过程中,尚扬在画布前长期地凝视与思考,将丙烯与油彩混合,特意制造出皲裂、风化,像是由于技术不当而产生的肌理效果。“与看中作品的精神性相等量,我亦以全部热情去探寻作品的呈现样式和语言表达,这二者在我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混为一体,已难分清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尚扬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重复消除意义,最后在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消除意义过程中达到超悟。因此,其非具象实验本土化探索,也为当代艺术走出文化观念上的西方崇拜和表达方式上的西方模式提供了崭新的经验。
Lot 1124朱德群(1920-2014)幻想曲
估价:RMB 7,200,000 - 9,000,000
注: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朱德群初到巴黎时,恰是欧洲抽象绘画占据画坛主流时期。其时,抽象绘画传达的敏锐感觉、自由态度以及色彩笔触的视觉效果带给朱德群极大的冲击,他意识到具象抽象绘画之间的差异,开始思考与探索绘画的本质,投身于抽象绘画的实践与探索。创作于1958年的《幻想曲》属于朱德群早期抽象作品。画面中心是两组大面积的黑色块面,似两个人形肩并着肩,彼此被黑色的线条交织包裹着,黑色油彩既是颜料,也是材料,带有干裂的肌理效果,好似在画面中深挖出一道道峡谷沟壑,冒着红色的岩浆和绿色、蓝色的土层。画面既有深远的空间感,又有笔触的韵律,不再受到物体形象的约束,只见纵横色块铺陈,色点隐现,嘈嘈杂杂,腾跃于薄涂的棕灰色底色中,绘出一首繁杂多样、喜怒奔放的幻想曲。朱德群初期的抽象风格虽弱化了物象的外形,但仍能看出有形的痕迹,用颜色间的强烈对比和几何构成来暗示张力的动势,使画面在规则感中仍充斥着激烈的碰撞。
Lot 1125朱德群(1920-2014)热情的回响
估价:RMB 1,900,000 - 2,800,000
来源:现藏家直接购自法国Patrice Trigano画廊
随后的创作中,朱德群重拾中国传统水墨和书法技法,创作上完全没有了构图的束缚,一改前作的深沉厚重,从浓墨重彩逐渐走向轻盈流动。此件《热情的回响》创作于朱德群抽象风格成熟期,画面以黑色、黄色调为主,采用稀薄油彩的晕染法,色调明亮且主观,笔触轻盈且多变,整体彰显明快祥和之意,极具光感。深黑色的背景上,一片明亮的橙黄游移,蓝、白、红色跃动于其中,笔触既有透明的空气感,又有急速的湍流感,光色跳跃充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兼具戏剧性效果与梦幻意味,这热情的回响是宇宙洪荒,是闪烁的奇异之光,是澎湃磅礴的自然万象。创作进入成熟期以后,朱德群对明暗和光的理解逐渐与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契合,他说:“阴、阳指的是暗和亮,实际上就是光,我所要表现的是光,我的绘画思想是天、地、人合一。”中国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光色技法结合形成《热情的回响》这件作品中独特的色彩效果——艺术家描摹的不是客观物象,也不是外在的自然光色,而是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观,将时间和空间,日常与超常,自然景致与宇宙想象显现为更加雄伟宏阔的精神现象。
Lot 1127刘小东(b.1963)两个人
估价:RMB 2,500,000 - 3,500,000
展览:2010年 盐官镇——刘小东个展 Mary Boone Galley /纽约
作为中国新生代绘画的领军人物,刘小东在198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这一经历,使得刘小东具备了“得天独厚”地操控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能力,同时加之东北小镇普通家庭的出身,促使他能够有意识地以写实主义的造型体系反观日常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在刘小东的笔下,展开的是一卷卷丰满的世间浮沉众生相。《两个人》便是其中的一卷。在作品中,艺术家使画中人物出现在一处生活中寻常所见的场所中。两位主人公甚至都没有露出具体的面容,你可以将曾经亲眼见过的任何一个从事相似工作或者同样气质的老汉随意投射在他们身上。其中,疏远宏大的叙事风格,剔除高调的民族颂扬,仅仅通过画面不经意的天然营造,实现对于某一生活场景的随意摄取,不凭添任何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和态度,却表露出艺术家的无所谓和旁观心理。与其说画面所再现的情境是艺术家个人的,不如说这实际上又是我们日常视觉资源的一部分,不禁令人在不知不觉中搜索自己生活过往中的那些类似片段。因此,平淡生活成为刘小东最为钟情的艺术创作资源。用刘小东自己的话来说,“绘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需要阳光的滋养。在实地描绘身临其境的人们,会给绘画增添力量和光彩。在此点上绘画与其他艺术是相通的。”没有人能够摆脱生活,只有在生活的表层之下,欲望、伪装、苦难才能被一一暴露出来,进而显现出生命的切实含义和真理。
Lot 1129喻红(b.1966)繁衍
估价:RMB 2,600,000 - 3,200,000
签名:1999喻红
出版:
《20世纪中国油画展作品集》P298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中国油画文献 1542-2000》P17-18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版
展览:
2000年 20世纪中国油画展 中国美术馆 / 北京
2009年 我能相信---中国当代艺术家邀请展 北京繁星美术馆 / 北京
2011年 融合与创造II---中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 中国油画院美术馆/ 北京
2011年 中国国家画院建院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北京
作为“新生代”艺术家中的代表人物,喻红的绘画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和主观性的叙述笔调而著称。她擅长以女性视角描绘自己的个人经历和身边的故事,以一种冷静、客观、平铺直叙的方式来展现日常生活的片段。她将个体身份、内在情感与不可思议的空间组合融为一体,从而赋予作品一种更新的时代面貌,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境遇。
在整个九十年代,喻红的创作都呈现出强烈的自传性质,其创作主题均为身边那些“关于人性的敏感、脆弱、尊严、隔膜、无助、真诚和情爱的故事”。自从女儿出生后,喻红每年都从过去的家庭影集中挑出一张照片作蓝本进行创作,用画笔记录下两代人的共同成长。这个系列的作品往往将现在与过去的私人影像并置在同一空间内,以错位的组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区隔,使过去与现在在画布中交错并行。1999年的《繁衍》是喻红以自己的家庭为背景的重要创作,画面正中间是喻红的一家四口,左上与右上分别是喻红和刘小东的父母、兄弟姐妹。作品将不同时代的亲人置放于同一平面,前组的主体人物运用了彩色的全家福照片的形式,代表了此时与现在;后面的两组人物则运用了更有年代感的褪色照片的形式,代表着父母的年轻时代和逝去的时光。三组人物共处于湖水中,四周环绕着太湖石,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碧绿的湖水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环绕的太湖石则代表着家庭之间的纽带与传承。在此,画家以充满想象力又高度真实的方式讲述了个体、血缘与家庭之间温暖而又深厚的羁绊。
Lot 1134艾轩(b.1947)野风
估价:RMB 1,500,000 - 2,500,000
签名:艾轩Aixuan. 1983年作于成都 1996年5月14日补提
出版:
《张文源艾轩油画选》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艾轩 陈丹青》P17 上海书画出版社 2012年版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画集·艾轩》P6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4年版
《艾轩》P40 KWAI FUNG Publishing 2019年版
在中国当代油画的创作中,藏地风貌与民俗是非常重要的题材。艾轩笔下的青藏高原,人与景、情与境交融互映,以其荒寂悠邈的意境以及怆然孤郁的诗意而独树一帜。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正是奠定艾轩独特艺术风格的转型节点。在一次次奔赴川西高原的创作旅程中,艾轩找到了将内心世界嵌入其中的图式和语言。《野风》即是艾轩早期创作中的经典作品,已然形成画家鲜明的个人风格。
然而不同于艾轩众多作品中绝对的寂静和怀斯式的伤感,《野风》中涌动着一股力量,散发出淳朴的“乡土”味道。作者悉心刻画出种种运动中的细节:被雨水拨乱的马鬃,女牧民逆风鼓动的衣衫,小童在风中立起疏落而柔软的嫩发;画家还在有限的画面空间中安排了层次丰富的景物:密布天空的乌云和纷乱摇摆的枯草,营造出旷野中风雨交加的动荡氛围。但同时,在风雨中勒马驻足的母子二人转头望向画外,没有一丝慌乱。黝黑的面庞,残破的马鞍,饱经岁月风尘洗礼的藏袍,分明诉说着自然的残酷、生活的艰难,但观者依然能感受到女人藏在帽檐阴影下的目光是笃定的。伏在母亲背上的孩童露出半张小小的脸孔,饱满的额头,风中执拗的乱发和在雨里奋力睁开的双眼都流露出朴拙待放的生命力。而被泥水染成灰暗毛色的白马,任由主人号令静伫于凛冽风中,健硕的骨骼与肌肉凝集着原始之美和无畏的沉静。人物面部的虚与衣着配饰的实,形成对比,表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强大张力,这之间蕴含着对抗、征服,也饱含着天地人和的自信。
Lot 1135陈逸飞(1946-2005)上海滩
估价:RMB 12,000,000 - 18,000,000
签名:陈逸飞 Chen Yifei
出版:
《Chen Yifei》P19 Malborough Art 2000年版
《陈逸飞》P65 天津杨柳青出版社 2008年版
《陈逸飞》P322-325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版
《中国写实画派画派油画精选集二》P3 天津杨柳青画舍 2007年版
展览:
1999年 陈逸飞个展 Marlborough Gallery / 美国
此件《上海滩》创作于1998年,是“海上旧梦”系列中难得的佳作。整个画面颜色古朴,质感浑厚,充溢着一种柔和而迷人的情调,仿佛传来“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的意蕴。画面色彩多运用邻近色,整体暖色调统一,以昏暗的灯光营造出强烈的朦胧、暖昧、颓靡之感。画中左侧是一个艳丽、神秘又带着一丝忧郁神情的女人——她的秀发在深色的背景下依然丝丝分明,皮肤丰盈光润,似那高贵而又美艳的旧上海化身。在她身上,陈逸飞遵循着细腻、精致的完美准则,将西方的古典写实主义画风推向了极致。身着浅色旗袍的女子双手优雅合十承托下巴,目光婉约缥缈,似有重重心事凝视着前方,无论从姿态上还是神情上,都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唯美至极。
在此基础上,陈逸飞亦对全幅的构图进行了精心的编排与设计。首先,他用低沉色调的服饰和雕塑般的体量感的来刻画作为配角的三位乐师,进而与左侧色调明亮、姿态柔美的女主人公形成了极富动感的明暗与动态对比。无论是人物神情、姿态还是相互关系,其所具有的叙事性、情节性都被他巧妙地定格在画面中,予人一种丰富的可读性。其次,作品构图中多次运用“S”型来营造灵动的画面节奏。女子以前景中的茶几为支撑,双掌相合,微微扭转的躯体放松而舒展,呈现出曼妙S曲线,这是对上海女性气质、情趣的精妙把握。三个乐师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他们手中的乐器又再次呈现“S”型的构图关系,很好地营造了人物之间的空间纵深,带有刚柔相济、流畅典雅的节奏感,展现了画家完美的绘画技巧。在时尚与怀旧、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之下,女性之美和音乐之美己经萦绕整个空间,整体人物关系层次分明,对比强烈,从而生成强烈的韵律感。
最终,在《上海滩》中,陈逸飞将写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视觉语汇完美地融合,在学院派的端庄中兼容着灵动与鲜活,在诗化的构图与色彩中弥漫着怀旧情绪和历史意味,浸染着旧上海的神韵,而画中的女性形象有因此衍生为一种美丽的怀旧,仿佛老电影至为经典的一帧镜头,将时光定格回记忆,引观者重归上海旧梦。
Lot 1136陈逸飞(1946-2005)等待演出
估价:RMB 2,800,000 - 3,800,000
《陈逸飞Chen Yifei》 P69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版
陈逸飞的绘画,因其精湛的写实技巧与诗化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享誉海内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陈逸飞开始创作“音乐家”系列。这一系列所画人物虽为现代优雅的西方女性,但却弥漫着如古典音乐般深沉又唯美的东方浪漫主义情调。《等待演出》的精湛技巧描绘了一位在后台静候登场的小提琴女乐手。她的眼神注视着观众,目光坚定充满自信,但略显羞涩的浅浅微笑将其候场时忐忑紧张的精神状态也同时刻画了出来。大面积的深色背景与人物服饰以及乐器色彩和谐呼应,更加突出小提琴手高贵典雅的气质,同时也将她缓缓的推到了画面的前台,营造出一种神秘舞台性的效果。这一系列承接了九十年代中国古典仕女系列,因此也是陈逸飞绘画生涯中的重要时期,且因为作品数量较少而倍显珍贵。
网络拍卖竞投指南
云征集联系方式
文章转发自北京保利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