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昆石,你可能低估了它

  • 收藏拍卖杂志
  • 2022年7月30日05时



虽然“四大名石”之说出现是比较晚近之事,但太湖石、灵璧石、英石与昆石并列提及可谓深入人心。相较于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昆石显得落寞许多。以至于让许多人对其越入所谓“四大名石”之列而产生疑问。



殊不知,昆石之寂寂无名只是近百年来事。而在中国古典赏石艺术发展史上,这莹润如雪的晶莹小石是真正的明星大咖。自宋至清,昆石让文人清客痴迷如狂。它曾是古典赏石历史上普及度最高的石种,也是最早进入书斋案头的赏石品种之一。宋元明清,有着相当多的顶级文人都收藏、赏玩过昆石,留下了品评咏赞之诗文。


明 陈淳 《昆璧图》
33.5x127.5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只是昆石历史上经历多次禁采封矿。因此存世古石罕见,今日能够见到的几率也很低,因此近百年来逐渐淡出了主流视野,从而成为“四大名石”中最为寂寞者。



01


“凿璧莹雪”

赏石史上第一个被保护禁采的石种



今日所见最早提及“昆山石”“昆石”的文献,也是被引用最多的仍是两宋之交的杜绾《云林石谱》中之“昆山石”条目:


“平江府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土人唯爱其色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立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


而南宋淳祐年间凌万顷重修、边实编纂的《玉峰志》则更详细地介绍这种石头的出产方式:


“巧石,出马鞍山后,石工探穴得巧者,凿取玲珑,植菖蒲芭蕉置水中,有好事者甚贵之,他处名之曰昆山石,亦争来售,然恐伤山脉,凿者有禁,止庵陈先生立碑在县厅,今坊间亦私取而得,益可奇,其名益重。”


南宋淳祐 玉峰志 凌万顷修

边实纂 三卷 卷下 清嘉庆刻本


由这段南宋《玉峰志》中的记载,我们知道在当时昆山当地已经出现了专门采挖昆石的“石工”,当地将这种洁白玲珑的石头称为“巧石”,而周边的赏石爱好者将其称之为昆山石。而紧接着又记录下了官方立碑禁止采挖,但是民间因为市场需求,私挖盗采不绝于世。这直接揭示了中国古代赏石史上第一个被官方保护禁采的石种,而这种大规模的禁采、小规模的盗采也成为了其后一千年来昆石出产的主要方式。假设没有当年的禁采管控,这座高不过八十余米,方不过二三里的玉峰山想必早就被夷为平地了。


而至清代昆石已几乎没有了任何产出。当时文人所能获得者,几乎都是古旧遗石。清代文人葛嗣浵在其《爱日吟庐书画录续补》卷十三中谈及昆石“产马鞍山,皆数百年前旧坑,非近世可求也……”


元 赵孟頫 菖蒲怪石图(局部)

纸本水墨 私人收藏


昆石自开采之初,便是穴山通隧,凿取修治而成玲珑之型,正如在南宋淳祐《玉峰志》中提及的“凿取玲珑”。及至元末明初之时,曹昭在其极为重要的著作《格古要论》中“论异石”一节明确指出“此石于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珑可爱,凿成山坡……”。后世大量的咏赞昆石的诗文中,也常使用“冷凿何山骨”“削刳白玉根”等修辞手法,直接或间接地点明其修治成型的特点,充分显示了当时对于这一情况的普遍接受。


当然,在古代几乎所有的赏石品类都会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治,这也是普遍情况。昆石在此时常是以盆景配石型形式出现,无怪乎其大规模的修型能够得到广泛的接受。


元 罗先登 《文房图赞续》 介石高士




02


“火石伴蒲”

昆石与菖蒲形成固定组合



宋代是文人园林艺术大发展的时代。南宋时期开始,以寓隐幽赏为特点的文人园林在经济富庶的江南地区逐渐成熟起来。与此同时,盆景艺术的发展也在此时走向繁荣,相较于此前时代,宋代有着更为发达和专业的植物栽培经验,并形成了专门的行业体系。盆钵器物的烧造制作也更为普遍和契合装饰与美观的需求。开始出现各式水旱盆景、附石盆景,对园林意境的模拟与营造已经臻于成熟。相较于营造园林所需要的巨额财力,盆景的一方壶中天,完全可以寄托文人清赏的所有情结。


彼时之盆景,多被称之为“盆花”“盆池”“盆窠”“水窠儿”,如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所载“又有钱塘门溜水桥东西马圃,皆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精巧窠儿……好事者多买之,以备观赏矣。”


明 燕闲四适 燕子笺 插图


在宋元明清历代关于昆石的文献中,昆石常与菖蒲搭配成为盆景出现,最终形成昆石与菖蒲组合的固定模式。如脍炙人口的南宋诗人陆游名句“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元代著名文人郑元祐的《昆山石》中亦有“一泓天景动,九节涧苗肥”之句,清晰地点明了这是一组以菖蒲附昆石而有水面的盆池小景。


(传)宋十六应真像册(三)

26.7x27.2cm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为何昆石宜与菖蒲配伍?


元代文人孔齐则在其《静斋至正直记》卷四中提到了昆石种菖蒲之优越性所在“湖州安吉鄣南山中出一石,色白巉岩,状类将乐石,可设置几筵为玩器,唯不可浸水种菖蒲。惟昆山石宜水浸……”这里明确提出了昆山石适宜在水中浸泡,为附石菖蒲提供水分。宋代文学家林洪在其影响深远的笔记作品《山家清事》中首次提到了昆山石“火性”,而清人陈元龙辑录历代文献而成的《格致镜原》一书中引宋人观点“(马鞍山)在县后一二里许,山上石是火石,山洞中石玲珑好栽菖蒲等物最佳,茂盛盖火暖故也。”


自宋至清近千年时间,“昆山石暖”有利植物生长这一观念被文人在笔记小说中反复传抄,可以说影响深远。石之冷暖火热当然是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的无稽之谈,但温润莹洁的昆石与葱翠细密的仙草菖蒲搭配成景确实是书斋案头让人愉目悦心之物。是故,明代晚期屠隆在其流传甚广的鉴赏类著作《考槃馀事》卷三盆玩笺中如是描述菖蒲与昆石搭配成景“……古雅之盆,奇峭之石为佐方惬心赏。至若蒲草一具,夜则可收灯烟,朝取垂露润眼,诚仙灵瑞品,斋中所不可废者。须用奇古昆石,白定方窑水底,下置无色小石子数十枚,红白交错,青碧相间,时汲清泉养之,日则见天,夜则见露,不特充玩,亦可辟邪。”


明 方于鲁 《方氏墨谱》


与菖蒲搭配之外也有诸如“南天竹”“芭蕉”之类小型植物附于昆石之上而成景,足见昆石孔隙疏松,适宜吸水汲泉。如明人朱日藩在《山带阁集》卷三十三中有一诗咏其所藏之竹与昆石搭配盆景:


冷凿何山骨,崚嶒此见分。

球琳来洞府,罗刹面峰文。

金屑宜调乳,朱明亦吐云。

北窗清夏晚,苔竹助清芬。


由此我们亦可看出,自宋代开始,随着盆景的发展,昆石因其玉质莹洁,且有“火暖”之力,又善汲水,成为小型盆景的常见配石,一直延续到清代,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与菖蒲之搭配,成为“伍清泉、侣白石”之神仙眷侣,为书斋案头“收灯烟”“明目益睛”,成为案上之友。依其文献遗存情况而言,昆石,或昆石盆景之数量,甚至可能远较同时期英石、武康石等主流赏石品种为多。


(传)宋人人物像册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03



案头与庭院

几乎以案头小品为主



昆石因其开采条件所致,体量上很难有大型者,几乎都是以案头小品为主。宋代之时,赏石主流仍为园林中之立石,彼时流行的太湖石、灵璧石、英石、武康石、林虑石等几乎都是以庭院赏石的形式为人们所观赏,而昆石因其天然的体量特点与盆景之搭配得宜,反倒是最早进入案头的古典赏石品种之一。


清 张忠 《花卉草石》

27.6x25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受制于历代官府的禁采,昆石产量极少,虽体量小巧,价格却并不低廉。清人葛嗣浵在《爱日吟庐书画录续补》卷十三中论昆石有言“夫石有数种,雪花皱最上,次则鸡骨片、胡桃块。盈尺大则价如美玉……”而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亦言“昆山石类玉,不过二三尺而止,以为珍玩,案头物也。”高濂也在《遵生八笺·起居安乐笺》中言“用小石盆一,昆山石大不过五六寸天然奇怪透漏瘦削为佳……”。而正是因为昆石体量小巧却又价格昂贵,如同古董珍玩,山中有禁,只能求诸旧石,而愈旧则愈贵,进而更受推崇,从而与其他古玩品类一样,被聪慧好古的江南巧匠做旧以售高价。


明四家之魁首的石田老人沈周在其笔记《石田杂记》中罕见地记录下了明代晚期江南地区对昆石的做旧方法“昆山人取昆石,初出土有土色,新红不惬观。但于冷粪坑中浸入,久之取出,水濯洗过,则同旧色。”这与同时期吴门地区大量的仿制书画、烧炼钟鼎一样,都是时风使然,也一并成为“伪好物”的一种,想来许多文人如果知道“宝爱于案头,呼之如姬妾”的昆石小景是于粪坑中久浸而成,当作何感。


明崇祯 《白雪斋选定乐府吴骚合编》

崇祯十年白雪斋本 版画


大型昆石虽极罕见,但亦能在文献中见之踪影。晚明收藏家汪砢玉在《珊瑚网》卷十五中记录自己受邀前往游览拙政园,并将所见之景详细地记录下来,是今天得以想见但与今日有所区别的明代晚期拙政园风貌的重要资料。而在此资料中,居然能够见到一尊体量不小的园林昆石“……倚玉轩在若墅堂后,旁多美竹,面有大昆山石,诗曰倚栏碧玉万年长,更割昆山片玉苍。如到王家堂上看,春风触目总琳琅。”明代晚期江南地区私家园林大盛,留下了相当丰富的文献,关于昆石在园林之中的出现则寥若晨星,正是因昆石之禁采,凿取大体量石难度极高之故,由此亦可想见,号称吴中第一名园之拙政园,当年购得能与竹林搭配之大型昆石,想必所费不赀。


现存体量最大的古代昆石实物

春云出岫(右)180×60cm

秋水横波(左)160×40cm


有意思的是,称自己“独不爱石”的董其昌在其关于收藏鉴赏的专著《筠轩清秘录》中曾谈到自己所见之大型园林昆石“昆山石,块愈大则世愈珍,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惟鸡骨片者佳。嘉靖间见一块,高丈许,方七八尺,下半状胡桃块,上半乃鸡骨片,色白如玉,玲珑可爱,为云间一大姓购去。”此说也见于张应文编纂之《清秘藏》中,旧时文人描述罕见之物,往往有夸大之嫌,此昆石高一丈出头,方七八尺,如能确实,觉得称得上是古昆石种体量第一者,如对其描述适当缩小,也完全足以瞠目结舌。


秋水横波在园林中的实景效果,堪称巨峰

《中华古奇石》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出版


虽然昆山石在千年时光之中,主要以盆景配石的角色出现,但仍有一些文人,爱其石甚于景,独立欣赏并咏赞记录,也让我们看到摆脱盆景艺术发展之路而更为成熟的赏石欣赏体系建立的过程。元人张雨是一位颇为喜爱赏石的文人,不仅品题了顾瑛之名品“造云石”,也同样热爱收藏奇石,在他的《贞居诗集》卷五中收录有一首“得昆山石”之诗,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昆丘尺璧惊人眼,眼底都无嵩华苍。

隐若连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

与作先生怪石供,袖中东海若为藏。


晚明文人李日华,也是一位痴爱藏石之人,在其《味水轩日记》中我们甚至能够多次看到购买赏石的记录,其中在万历三十七年四月十三日的日记中,写到“购得盈尺小昆石一,峦峋窍穴俱具,置之案头以代少文之画”,能够置之案头得宗少文“卧游”之意,足见此石亦是脱离盆景而独立陈赏的案头小石,而后续李日华对此石越看越爱,为之作一小赋,亦可见昆石之于文人书斋中之魅力,甚至让外出为官的陆深,给儿子陆楫的信中,仍要交代一番“……吾家旧昆石,却须令胡匠做一圆架座,施朱红漆……”(《俨山集·卷九十八》)

清 钱载 《写玉田词意轴》

137.7x68.4cm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昆石可以说是伴随着中国古代赏石发展史近乎始终的品类,尤其是深得文人群体的爱重,但在其历史中,主要并非以独立欣赏形态为主体,而是作为盆景配石出现,这一状态贯穿至今。昆石因其开采条件限制,导致千年时间里,始终是以体量小巧和世所少有而著称,也正是因其质地莹润洁白,遂有“昆璧”之谓,与书斋仙草菖蒲搭配相得益彰,而成为文人展现自我志趣高洁、山林野逸之气的绝佳象征,进而能够流行千年之久。

及至今日,随着赏石品类的极大丰富,开采条件的显著进步与品玩方式的明显变化,昆石相较于其他石种而言的特殊性成为了其最明显的制约,反倒显得寂寂而落寞,但我们仍旧能够通过图像与文献,得以看到它在历史的形象与地位。清人归庄,在昆山游览之后,作《山游诗》,尾有言“石有高名无所求,终老山中亦无怨。嗟尔昆山之石今已同顽石,不劳朱勔来踪迹。”也正极好的阐释了石之为珍宝也罢,为顽石也罢,不过历史变迁之一瞬而已。

明 沈贞吉 《画菖蒲》

60.3x24.7cm 纸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编辑|余一

校对 | 嘉琪

转载|“CHIYUN栖云”授权

【版权声明】本微信登载的声明原创内容均为《收藏·拍卖》独家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和使用。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