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西泠春拍
清康熙陈鸣远为杨中讷制朱泥丁卯壶
款识:陈鸣远、壶隐(印款);陈远(刻款)
镌刻:制为耑木先生。时丁卯上元日。陈远。
包装:紫檀木盒附龚心钊多处钤印题签。
传承:杨中讷、朱笠亭、吴大澂、何绍基家族、褚德彝、经涤庐(经亨颐堂兄)、钱崇甫、陈渭泉、日本瑞玏轩、川濑佐一、龚心钊、龚安英递藏。
传拓:《陈隺峰为杨耑木中允手制沙壶》,褚德彝手拓,丙辰六月(1916年)。
部分出版:
1.《陈鹤峯手制沙壶拓本》,神州国光社,民国五年(1916年)。
2.《宜兴陶器图谱》P107,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2年。
3.《紫泥清韻——陈鸣远陶艺研究》P19,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7年。
4.《中国紫砂》P1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P55,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6年。
6.《中国陶瓷钱币碑帖研究》P28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紫韻雅玩》P56,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年。
8.《宜兴紫砂》封二、P59,江苏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2010年。
9.《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P44,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3年。
10.《中国陶瓷研究》P313,世纪出版集团,2016年。
部分著录:
1.《阳羡陶说》,张燕昌,清乾隆。
2.《阳羡名陶录》卷下〇五,吴骞,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3.《龚心钊手书》,上海博物馆藏,1928年。
4.《阳羡砂壶图考》,香港百壶山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5.《宜兴文史资料 第15辑(历史文化名人研讨会征文选辑)》P70,政协宜兴县委员会,1988年。
6.《紫砂春秋》P352,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年。
7.《宜兴十景观止》P144,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
8.《说陶》P63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9.《文物鉴定大辞典(4)》P3321,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10.《论陈鸣远》,谢瑞华、黎淑仪,1997年。
11.《陈鸣远紫砂技艺若干问题的探索》,汪庆正,1997年。
12.《论述陈鸣远紫砂陶艺及有关问题》,陆明华,1997年。
13.《紫砂苑学步——宋伯胤紫砂论文集》P7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8年。
14.《东方博物(第二辑)》P209-211,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百年收藏:20世纪中国民间收藏风云录》P320,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宜兴紫砂文化史》P46-47,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0年。
17.《博物馆与收藏家》P243,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18.《紫砂名陶典籍》P151,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0年。
19.《鉴识紫砂壶》P41,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
20.《紫砂壶全书》P459,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
21.《天津市文史研究馆诗文选集》P322,天津市文史研究馆,2002年。
22.《宋伯胤说陶瓷》P2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海上收藏世家》P6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4.《紫砂壶全书(修订本)》,P239,华龄出版社,2006年。
25.《宜兴紫砂陶》P1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6.《紫砂收藏入门百科》P215,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27.《紫砂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 典藏版 下卷》P33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28.《2007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117,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29.《砂里淘金 宜兴紫砂收藏宝典》P44,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30.《中国古代紫砂器》P139,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31.《紫砂鉴定》P217,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年。
32.《紫砂古籍今译》P50,北京出版社,2011年。
33.《紫砂传奇》P25,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
34.《中华国宝图典》P86,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
35.《中国陶瓷名著校读》P204,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展览:“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2013年。
尺寸:高8.4cm 长15.3cm
/
《岕老编年诗钞》丁卯年涉陈诗其一
此诗写于丁卯上元节前夕,金张挽留陈鸣远在塘栖赏灯,因观看彩灯而创作出扇子形紫砂壶的样式,诗人也参与了紫砂壶样式的设计。陈鸣远制作出来后,许多人争相仿效。到了上元佳节,他为江南名士杨中讷私人订制的砂壶也完成了,此壶精巧超俗,壶底字款:
制为耑木先生。时丁卯上元日。陈远。
重阳前后,岕老又有两首诗文描述了陈鸣远的交际与创作,从这两首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窥探到陈鸣远的艺术追求。
/
《岕老编年诗钞》丁卯年涉陈诗其二
“小徐梅花壶”是指晚明宜兴制壶名家徐友泉,对紫砂工艺的创新发展有杰出贡献。金张约了陈鸣远去镇上古董店买紫砂老货,店中有一件徐友泉无款梅花壶更要借助鸣远的慧眼来辨识真伪。据此可知,陈鸣远不仅是制壶名家,而且对于前朝名家的作品很了解,具有很高的鉴定能力。
/
《岕老编年诗钞》丁卯年涉陈诗其三
此为金张描写陈鸣远的一次紫砂花货创作过程。诗文前段以这次创作的题材开头,陈鸣远用砂泥仿照柿子作壶,柿叶巧妙地掩盖在壶口作为方华之盖,柿柿如意,这样的灵感来自市井生活,让人喜爱万分。(相关拍品:西泠拍卖 陈鸣远 子式先生松鼠柿子壶2622万元成交)
我欲刻君用,赝古欺俗客。
君私打小印,虚名颇自惜。
喜君来三番,以我为安宅。
来辄做数壶,愿一累至百。
有时督茗战,先声防水厄。
一笑阮生痴,人生几量屐。
但可破除闲,何论益无益。
君既署壶隐,我亦称壶癖。
诗文后段,当好友提出在新创作的壶上,打上前辈紫砂名师沈融的名款时,鸣远颇为自惜地婉拒了。“巧则因心古则摹,最嫌一样画葫芦”(《陈鸣远欲归留看试灯一日并与初得沈融扇面式》),鸣远多次提及的沈融或许就是其心目中拟定超越的目标之一。
诗中出现“壶隐”和“壶癖”,金张自称为“壶癖”,而“壶隐”则为陈鸣远的号,据此可判断,至迟当年,陈鸣远在江南紫砂界及文人圈内已经声名雀起。而丁卯壶壶底款印正为“壶隐”,传世罕见!这一小印不但见证了当时陈鸣远的声名远播,更代表着鸣远自惜声名坚持创新的态度。
从来多众工,摹仿皆雷同。“陈生一出发巧思,远与二子相争雄”。作为时大彬后的一代大师,陈鸣远的作品涉及面很广,品种要丰富得多。面对当时华丽的宫廷紫砂,与粗陋的民间量货,如何坚持明代以来优秀的文人紫砂技艺,又顶住争议极尽纤巧扩大题材进行创新,他心中有笃定的传承之法。我们看到,古董店里出现鸣远的身影,他正在对前朝名家徐友泉的作品细细观摩,认真鉴定学习。
敦本堂《陈氏宗谱》印证了曹亮武《南耕词》的说法,“谁琢青甆如琢玉,陈家兄弟尽名家”,“陈觐侯、子贻、鸣远、鸣谦皆一时甆壶名手”。而宗谱又载,陈鸣远是太学生,曾在最高学府国子监就读。由此也不难理解他对紫砂题铭及书法艺术的重视,(《阳羡陶说》云:其款字有晋唐风格),也就是说他不是一般意义上伴随文人雅士接受熏陶而成长起来的匠人,他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特殊绝技而选择隐于市中的知识分子,也就是金张说的——“痴痴的”阮生。
/
《岕老编年诗钞》丁卯年涉陈诗其四
辜负生前如许恩,秀而不实恨何言。
香炉歌扇多生样,水啮泥融了没痕。
百首望云舟里坠,全军赤壁火中燔。
苕西波浪前山漾,更有陈生茶具魂。
丁卯冬至,陈鸣远照例急行于苕溪水路,他要在飞雪扑临前赶回宜兴,船上载着待烧的泥坯,均为浙江名士所定制。江天暮低,白鸟惊飞,两岸芦苇风生,前山邈邈难认。霎时龙溪(苕水之古名)崩如帛裂,薄船不抵掣撞,船翁手挥白雨,执篙平水,幸而脱险,陈鸣远与夫人王氏喜慰回酬。然而数月精心抟制的砂坯,归化江底,与钱山漾史前遗陶永久作伴。
三吴烟水间,小艇岁去来。(1)
生涯到处踪无定,问讯从今期有常。(2)
荆溪船载双壶至,上凿黄叶诗翁字。(3)
三春不至人频问,五日为期我独留。(4)
(1)金张《初夏偶作古诗,贻鸣远携至石门,蔡有苏广文、吴孟举舍人,具有和句,月杪重过出示,鸣远自惜不能诗,昔坡公会猎城南分韵,将官雷胜得过字为之代作,戏援此例代次韵五篇,虽造次未工,皆其肝鬲欲吐语,而绝艺深情亦可附之,传后世矣》。
(2)金张《三和前韵送鸣远归荆溪》。
(3)金张《赠明彻上人时鸣远送橙斋先生题款二壶至》。
(4)金张《感示鸣远于其归也录以付之》。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这场水难之险无法阻隔文士商人们对陈鸣远的喜爱和思念。只要有一段时间不到塘栖,大家便四处查问他的下落。如金张杨耑木,陈鸣远以其高超的紫砂技艺结交了当时江南许多文士,这样的相邀寓居,是文士间的礼遇,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空间。自由之栖,既是短暂的停留,也代表无限的可能,奔波间有所寄托,吁嗟人生惟是友朋乐极。
文章转发自西泠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