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2022西泠春拍|古代书画精赏二:古代绘画、宋元与佛道书画

  • 西泠拍卖
  • 2022年8月12日06时



2022西泠春拍

乾隆帝(1711~1799)御笔仿赵孟頫汀草文鸳图

水墨纸本立轴

1781年作

71×36cm


著录:1. 《石渠宝笈续编》第四十九,宁寿宫藏·六,清内府抄本。

2《四库全书集部·清·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清文渊阁本。

3. 《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6册P2490,上海书店,1988年。

4. 《艺术市场所见<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目》,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5. 《石渠宝笈珍品》卷二P128-131,上海书画出版社。


说明:晚清名臣徐用仪旧藏,并存其装裱。

本拍品为乾隆帝对临赵孟頫画作而成,是其诗书画三绝集大成之作品。


在诗文和书法方面,从本作画面上方之长题足可体现乾隆帝颇为自得之水平。本拍品所对临之作赵孟頫《汀草文鸳图》同为乾隆帝旧藏,是其极为喜爱之作。赵作画面上有乾隆帝丁酉年(1777)御题自作诗,而时隔四年后此诗再次题于本拍品上,并与其另一首自作同韵诗交相呼应于长题之中,可见乾隆帝不仅自矜于其画笔,更兼及自己的诗才和书艺。


赵孟頫《汀草文鸳图》,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绘画方面,此作亦是乾隆帝精心之创作。于帝王而言虽是作画遣怀,但在临摹准备时,乾隆帝秉持的态度却一丝不苟,此作所选用画纸为精心准备,其尺寸与原作同宽,长度与原作画面加上诗堂尺寸相当,画纸下方可见接纸痕迹,应为所用老纸本身尺幅有限,特意裁出另一小段接上以全画幅,以为画幅上方御笔题诗留出相应空间,可见创作前乾隆帝实已成竹在胸。

备以佳纸精墨,乾隆帝通幅以淡墨湿笔写出,唯雄鸳略以浓墨点睛羽。“全从隶法表神情”,隶法用笔虽拙朴,然墨韵颇淳厚,且此作应未假以能臣画师之手,是为乾隆帝本人亲笔创作,更显珍奇。


据《石渠宝笈》所载,本拍品为乾隆自藏于紫禁城宁寿宫,实为其自满得意之作。乾隆帝虽勤于临池,然而偶亦作画遣怀,他少以画示人,所作画作只有少数为其本人认可的画藏在宫中各处,其余大部分画作均被毁弃,外人难得一见。而如今经《石渠》著录的乾隆帝存世画作主要藏于故宫博物院,其余散落民间之作则更为稀见。

《石渠宝笈续编》第四十九,宁寿宫藏·六,清内府抄本

《四库全书集部·清·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五,清文渊阁本

此外,此作题材寓意吉祥。画面中塘际蒲茸,双鸳并宿,摛藻为春,和合生孩。乾隆帝作为有清一代最有影响力的帝王,共育有二十七个皇室子女,可见在此画中也寄予其金玉良缘、多子多孙的美好期望。

晚清名臣徐用仪(1826~1900)

鉴藏者简介:徐用仪(1826~1900),字吉甫,别字筱云,一作小云,室名水竹居,追谥忠愍,浙江海盐(今浙江嘉兴)人。咸丰九年举人。充军机章京,累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部尚书。中日甲午战争时,力主和局。义和团运动兴起时,与许景澄、袁昶等主张“民团不可深持,外衅不可深启”,忤慈禧等,被处死。编有《海盐县志》(与王彬合作)。


石渠宝笈乾隆御临赵孟頫:宁寿宫的鸳鸯,西湖边的徐阁老






2022西泠春拍

王鉴(1598~1677)杭州西湖天竺结庐图

水墨纸本立轴

1671年作

63.5×30cm


说明:董耀题签。吴宗瀜旧藏。

江南文人正统山水之传承是如何自明入清,本拍品是最好的解答之一。南宗正脉在明清之际传承的缩影在此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王鉴早年曾得到董其昌亲授,他一生的画业沿着董其昌着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而揣摩董巨、元四家等笔意,从而形成自己丰富的山水语言。董其昌传世名作《林和靖诗意图》又名《三竺溪流图》,所绘之地即为杭州西湖边三天竺,即与本幅以同诗题款,并同仿黄公望笔意绘成同地点山水,可见并非巧合。王鉴很可能在早年习画时在董其昌处见过董作,并以此再创作,因此可以说王鉴仿黄公望的山水其取法更多来自董其昌,元明清的山水传承以及西湖三天竺的绘画演变在此画中以黄公望、董其昌、王鉴这一路来流传,而此也正是体现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之后他对于古代山水的取舍。


(右)董其昌1614 年作 《三竺溪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左)王鉴1671 年作 《竺溪结庐图》辽宁博物馆藏


除本拍品之外,王鉴同一时期对这一题材另有两次尝试,分别是辽博藏1671年《竺溪结庐图》以及庞莱臣旧藏1675年《三竺溪流图》,可见王鉴对于摹古仿古的不同表达。


此外,本幅旧藏者吴宗瀜为江西收藏巨眼,其藏品皆为传世精品,如石渠宝笈著录文征明《雨余春树图》、王南屏藏李流芳《山水卷》等皆为吴氏所藏。题签者董耀为清代董棨之子,其鉴赏水平同为时人所认可。


鉴藏者简介:吴宗瀜[清],字芗岩,江西浔阳花桥人。吴砺园之子,世代经营墨业,性孝友,好施与,尝业易水术。侨寓姑苏,每岁必寄重赀碉族,又尝捐千余金集吴中同志,设义厂施桨粥棉衣。平居雅淡自喜,精琴、工诗,著有《绿绮真诠》二卷,《砚云草堂诗集》四卷。

题签者简介:董耀(1800~1884),字继华,一字小农、花农,号枯匏,浙江嘉兴人。董棨子,诸生。画传家学,法倪黄平远山水,枯淡有神。工小楷,尝于贝叶经写经,细如蚊脚。光绪十六年重游泮水。著有《养素居诗稿》。


浙江杭州灵隐山飞来峰东南的天竺山,有上天竺﹑中天竺﹑下天竺三座寺院,合称"三天竺",简称"三竺"。





2022西泠春拍

文征明(1470~1559)水阁图

水墨纸本立轴

1557年作

83×29.5cm


出版:1. 《唐宋元明清画选》,谢稚柳编并题写书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2.《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⑦明代绘画》中P5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3.《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十二册P25,沪5-03,文物出版社,1993年。

4.《明清山水画选集·明朝》P85,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5.《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文征明》P135,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6.《中国美术全集⑤明代绘画》下P22,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7.《艺苑掇英》第61期P7,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8.《文征明书画集》下卷P225,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年。

9.《江南世风的转变与吴门绘画的崛兴》P194,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10.《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⑧明代绘画》中P21,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年。

11.《中国古典园林的禅学基因》P191,天津大学出版社。

著录:12.《唐宋元明清画选》谢稚柳跋文,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0年。

13.《文征明书画简表》P160,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


说明:本标的不包括轴头。

在古画收藏界流传着一句名言:“当求‘细沈’和’粗文’” ,即强调收藏吴门书画当以沈周较谨细的作品以及文征明较粗放的作品为贵。因文征明可靠的粗笔山水极为少见。本幅即是文氏最晚年(1557年,88岁,去世前两年)摹习吴镇笔法的“粗文”代表作。


本幅曾经在新中国成立后,为国内所有重要书画出版著录收入,尤其被谢稚柳所看重,是研究文征明乃至明代绘画中不可绕开的一件重器。

一九六零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唐宋元明清画选》中谢稚柳对本拍品的专论:
「文征明追随着沈周的好尚,也专长于吴镇一派,雄健不及沈周,而发挥了清刚的一面,他对于元四家王蒙的风貌,也经常表现。这里所列的「水阁图」 、 「溪亭得句图」 ,一个是粗豪,一个是细致,文征明的细致画笔多而粗放的少,所以后来格外珍视他的粗笔,称为「粗文」 。也同样是不可一概而论的。」——谢稚柳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百废待兴,谢稚柳为此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光是古代书画的鉴定和整理工作,也包括上海博物馆的筹建。《唐宋元明清画选》为此时期谢稚柳亲自鉴定编选的一部重要历代画选,从文章到题字也均为谢老亲笔。书中多数画作藏于上海博物馆。第一件即为唐孙位《高逸图卷》,现在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奠定谢稚柳学术地位的《雪竹图轴》也在其中,在此时尚严谨地定为宋元时期佚名作品。



本拍品文征明《水阁图》为《唐宋元明清画选》图四七,是谢稚柳选作用来代表文征明书画成就的代表作,并在跋文中专门以此论述“粗文”的风格,重要级别不言而喻。更是该书收录画作中极少流入市场的作品,极为稀珍。


文征明在26岁拜沈周为师,受其画风影响甚大。但他并未专师一门,而是致力于摹古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文征明的粗笔之作来自对业师沈周以及沈周最为喜爱的元代画家吴镇的学习与继承。从中国台北故宫所藏文征明《仿吴镇山水卷》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知命之年的“粗文”作品用笔仍偏于谨细,且带有明显的沈周风格的影响;而至其耄耋之年的粗文作品,如《溪桥策杖图轴》(北京故宫藏)中,用笔已是一派老辣苍劲、墨气淋漓。可以说,八十以后是文征明粗笔山水独特本家面貌的成熟时期。


(左上)文征明《溪桥策杖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左下)文征明《仿吴镇山水卷》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文征明1558年作《水亭诗思图》南京博物院藏

此作比本拍品早一年,风格上实较为统一 :

即用吴镇的面貌,兼及王蒙的笔法,

揉和成晚年典型的“粗文”


在存世的“粗文”作品标准件中,以南京博物院藏《水亭诗思图》(1558年,89岁)与本幅创作年代、使用纸张、笔墨技法和画旨意趣都最为接近。此画虽然在构图上呈现出倪瓒和李唐山水的标志性特点,但用墨和笔法已带有明显的吴镇风格,而画家以湿笔淡墨点叶时,纸张呈现出的洇墨效果也与本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左)《水亭诗思图》局部 (右)本幅局部


(左)《水亭诗思图》局部 (右)本幅局部


作为苏州文氏家族宏富收藏的继承者和吴门极具影响力的书画鉴定“法眼”,文征明收藏和寓目过的古代书画名迹不计其数。万历年间著名收藏家詹景凤曾在其《东图玄览》中记录过文氏父子庋藏的吴镇《竹谱》和《古松图》,《东图玄览编》中还记述了一卷“文太史仿吴仲圭《渔乐图》”,称其摹古之肖似,以致吴中过客皆不能辨。


(左)吴镇《渔父图》局部(右)本幅局部


并非巧合的是,本幅文征明《水阁图》也与吴镇传世名作《渔父图》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如吴镇喜以浓墨加重人物的五官、胡髭、衣领、袖口等位置,本幅亦作如是;画点叶、绘远山,靠近吴镇的笔法多,而其中山石的一些皴法,不光具有吴镇的率真,笔法上又兼得王蒙的逸趣。这也印证了谢稚柳在论述中提及的“得益王蒙”。


晚年的文征明对吴镇风格表现出了格外的倾心,他视梅道人风神草草而天真烂漫的绘画风格,为“元代画法最逸”(文征明《题邹光懋所藏梅花道人大画》)。本幅《水阁图》正是文氏晚年的抒怀之笔与情感释放,是他以极尽秀雅丽致的画风和精湛纯熟的技法引领吴门画坛数十载之后,年过耄耋的“纯而后肆”和艺境突破,更是其晚年解官归乡、远离政治风波后,心境豁然澄明的返璞归真。


鉴藏者简介:项元汴(1529~1590),字子京,号墨林,室名天籁阁,浙江嘉兴人。家富饶,精鉴赏,收藏之富,甲于江南。工山水、花卉及诗文书法,为明代著名收藏家。


部分重要出版物书影





2022西泠春拍

怀渭禅师(1317~1375)行书 中华帖

纸本立轴

1364年作

41×27.5cm


说明:怀渭禅师在元末与诸多重要文人曾交往,见虞集于临川,谒欧阳玄于浏阳,后张羽、徐贲都有诗唱和。宋廉甚至纪录了他的草书。可谓目前市场中级别最高的文人禅师之一。晚年任住持杭州净慈寺,隐居杭州良渚。后影响日本书道禅道颇深。


此作创作于1364年怀渭迁湖州道场山之时。张昱《可闲老人集》卷二《寄报国寺渭清远上人》注云:“时张氏筑城”,据《元史·达识帖睦迩传》,张士信大发浙西诸郡民筑杭城在至正十九年。


当年渭清远在杭,其迁道场山当在十九年之后,而张羽、徐贲隐居吴兴在至正二十四年,故其与张羽、徐贲相识当在此数年间。徐贲有诗作《寄道场长老渭清远》《寄渭僧清远》。据《湖州道场山志》记载,道场山有伏虎岩、伏虎台、伏虎亭、瑶席池等景,张羽也曾作《寄伏虎道场联上人》。


怀渭不仅为文僧,更为书僧,尤精隶古,宋濂在《凈慈禅师竹庵渭公白塔碑铭》中称其“所书草、隶亦遍流四方”。1368年日本高僧绝海中津入明,随季潭宗泐修习学问,并从清远怀渭学书法。这两位高僧都是有名书家,追随他们的绝海也留下了格调较高的书法作品。


此诗创作之时,正值元末丧乱,战火纷飞,怀渭在诗文中遥想曾经的盛世之况,寄托怀念旧国,渴望回归平静生活的愿望。故有“请法来中华”、“扶桑念旧国”的诗句。


徐贲《北郭集》序,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
《北郭集》序文谈及,徐贲、张羽、高季迪、杨孟载同郡好友时相唱和,大着诗名,被时人称为吴中以高杨张徐比唐之四杰。
另据《元史·达识帖睦迩传》载,张士信大发浙西诸郡民筑杭城在至正十九年,故当年渭清远在杭,其迁道场山当在十九年之后,而张羽、徐贲隐居吴兴在至正二十四年,故其与张羽、徐贲相识当在此数年间。

明徐贲《北郭集》卷六,成化二十三年(1487)
书中记载了徐贲为怀渭禅师作《寄道场长老渭清远》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2022西泠春拍

罗纮[元]、高焯[明]、高闰[明]等罕见元明诗翰真迹卷

描银云纹纸本手卷

170×24cm


说明:此卷以罕见描银云纹皮纸书写,或为早于元代的纸张,引首处更以宋代藏经纸裱入,十分珍罕。

描纹纸于宋代可见,辽宁博物馆藏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用纸即为描纹纸本。元明纸上云纹图式,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明代吴门书画家张灵致某人札上云纹图式十分相近,可见描银云纹纸本曾用于宋明之间。



卷中六家多出生或活动于浙江绍兴地区,均为市场仅见,或存世孤品。是元明之际江南文人的文学及书法艺术的罕见物证。


其中元人罗纮在元末诗坛弟子众多,罗纮于《山阴县志 罗纮传》有载。顾复《平生壮观》亦有记载:“秋山萧寺图绢卷几二丈,末小楷燕文贵……罗纮、萧规、黄守皆元人诗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燕文贵(传)《秋山萧寺图》后的行书跋文,是已知唯一的行书墨迹。二者虽书体不同,但用笔细腻一致,且钤印完全相同。


燕文贵(传)《秋山萧寺图卷》之罗纮题跋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两件所用印鉴完全一致
右印取自本幅作品


本作是罗纮存世唯一的隶书墨迹,元人隶书墨迹可称珍贵。元隶风格大体沿袭宋代,字形偏长,工稳谨严。此卷中罗纮隶书以手绘界格书写,佳纸相称,更显庄重。


高闰为明初出使朝鲜的重要使者,本书迹为其早年所作,当为市场中年份最高的中朝交往文献。

无论历史、艺术史、文学史,中朝关系都是极其紧密又可互证的重要关系。此类关系大多记载史书,而缺乏一手文献,更显珍稀。据《朝鲜李朝世祖实录》记载:“先是,明使陈鉴、高闰来颁正统皇帝复位诏。”此为中朝双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天顺元年(1457年)钦差陈鉴、高闰与朴元亨出使朝鲜,出使期间高闰等明朝使臣与朝鲜文人唱和被朝鲜楫为《丁丑皇华集》,史称“诗赋外交”,在当时的文化交流中产生重要影响。

《兴化县志》卷八 咸丰二年(1852)刻本
高焯次子高谷为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兼东阁大学士,赠太保,谥号文义,被誉为“五朝元老”。

高焯号菊轩,为明初五朝元老、内阁首辅高榖之父,有名于时。《渤海堂高氏家谱》及《兴化县志》皆有载。高榖曾为明代陈鉴题跋于褚遂良摹兰亭序卷后。陈鉴与高闰为同批遣朝正副使,因此高焯与高闰或为旧识。


高榖曾为明代陈鉴题跋于褚遂良摹兰亭序卷后。

松雪后裔,有怡忶印,怡忶或为怡云,松雪后裔应为赵姓。元代新昌吕不用(1333~1394)有诗《赠道士赵怡云东归省母》跋者多与绍兴有关,地点时间吻合。王季迁有藏王蒙《怡云草堂图》一轴即为怡云上人上款,王蒙同为松雪后裔,应同为赵怡云上款,可为旁证。


据查元末明初赵俨有四人。赵俨之一为字子威,真定人,官至翰林学士,善古隶。至正二年(1342)三月重修清源真君庙碑。赵俨之二为元末明初人,至正十一年(1351)为元人袁智周事迹旌表,江阴王逢为袁氏做佩刀歌,时任泰州知州。赵俨之三为永乐十五年(1417)任监察御史,宣德元年(1426)三月随尚书黄福入京为庶吉士,宣德三年(戊申)任给事中(1428年),后任河南监察御史,宣德六年(1431)应事伏诛。赵俨之四为天顺元年(1457)进士,顺德人。浚仪赵俨之浚仪应非代表籍贯而是浚仪赵氏的源流。浚仪是河南开封的古称(广义为开封、巩义、洛阳),是宋太祖三兄弟出生,赵氏先祖发祥地。

云间隐者,绍兴新昌山背山(又名鳌峰)宋杨万里有《宿梁总之宅诗》作于此地:四面环溪溪外山,置身浑在水云间。山中隐者头如雪,淸夜安眠白昼闲。云间隐者或因此诗得名,并隐居于此地。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2022西泠春拍

陈淳(1483~1544)去世当年所作市场唯一楷书长卷并云山画稿

水墨纸本·纸本手卷

画:259×27.5cm书法:230.5×27.5cm


著录:《书画跋跋》卷三,孙矿撰,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说明:清代高培兰旧藏并题签,存其装裱。

陈淳大字楷书传世极为稀少,目前已知公藏中,仅南京博物院藏《山水并王维诗卷》一件。本卷为目前市场唯一一卷大字楷书作品,也是整个陈淳研究中新发现的第二件,两件相差十二年,粗略勾勒出陈淳大字楷书的风格曲线,极为重要难得。


本卷为陈淳去世当年所书,本卷作于1544年春日,“独居山中”,同年十月他便与世长辞。陈淳对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这一题材曾多次以行草临写,楷书仅此一件。这首题画诗所展现出的画论思想,是陈淳晚年艺术的座右铭。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以大字楷书为形式,以杜甫的诗篇对复作书。


本卷用笔全用中锋,腕力惊人,如有神助,在保证楷书结体的同时,力求笔划的流畅与奔放,与另一件楷书南京博物院《山水并王维诗卷》完全一致。南博本早与本拍品十年之久,又尺寸稍宽,在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我们粗略可勾连陈淳楷书风格的发展线条。


南博卷 1532 年作 《山水并王维诗卷》, 南京博物院藏已知公藏唯一 陈淳大楷书法


在山水画方面,陈淳提倡漫兴墨戏式的创作方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意境。他天才秀发,下笔超异,山水师米南宫、王叔明、黄子久,不为效颦学步。本卷山水萧散闲逸数笔,或为云山之画稿,也印证楷书跋文中所言。


陈淳创作此卷之处为其第三座宅邸白阳山居。陈淳一生拥有三座宅邸:一是由其祖父陈璚所建、父亲陈錀扩建,位于吴县城南查家桥西的城南草堂;二是其父亲陈錀所建,位于长洲县陈湖西大姚村的五湖田舍,面积约200亩,即方圆13.22公里;三是由其自建,位于吴县穹窿山南、灵岩的白阳山居。三所宅邸伴随着他的人生走向,进而对他书画风格产生着影响。


《书画跋跋》卷三,孙矿撰,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近年在有关陈淳的研究中,《陈淳年谱》的作者朱爱娣考陈淳“白阳山居”是为纪念其父而命名,并对他晚年的居住情况做了详尽介绍。“白阳山居”位于吴县小白阳山以南的穹窿山南、灵岩山左。“白阳”则为纪念其父亲葬于小白阳山。此宅第的规模与前两座相比已不能同日而语。但就他在书画上署“白阳山居之风木堂”来看,仍不失为大宅。陈淳约是1543年春开始在诗文书画中用“山居”、“山中”,仲子栝约是时入住于此。继而推断,白阳山居建于近年。


明代中叶以后的文坛,希望通过对古人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文的审美理想。这样的文学风尚促使陈淳创造了大量以唐诗宋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歌》便是陈淳表达创作思想的真实写照。他曾用草、行、包括本件大字楷书,因为偶像米芾也深谙此诗,他常以米家山水并题的形式,多次临写王宰山水歌,足见陈淳对这首饱含画学思想的杜诗的喜爱。本卷便是其中最为罕见的楷书本。


陈淳小楷的风格变化

(左)二十二岁 题文征明诗画卷

(中)四十七岁 千字文卷 上海博物馆藏

(右)五十七岁 屈原九歌卜居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陈淳年时清雅的真行小书,主要从文征明学,但当他脱离了文氏引领后,便直接向家藏的古代书法取法。陈淳在晚年也有楷书呈现,他于1540年作《楷书屈原九歌、卜居卷》(后与杜堇《九歌卷》合装成卷,故宫藏),一脱文氏风格,此长文为对照和标定陈氏楷书不可多得的范本,虽为小楷,但与本卷书法渊源相合。其实这样的楷书风貌在1532年就已经相对成熟了,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山水并王维诗卷》,可谓与本卷如出一辙。


本卷落款“甲辰春日,余独居山中”,即是在白阳山居中。此时他的夫人张氏已经去世。而在这之后,仲子栝先于父殁,孤独悲凉笼罩在陈淳的诗画创作中。画史上关于陈栝生卒的记载不详,但我们基本可以看到本卷的创作时间当是在陈栝去世之后。


鉴藏者简介:高培兰[清],字杏船,号香林、香舲,贵州贵筑(今贵阳)人。监生,光绪年间官湖北应城、蕲水诸县知县。


已知市场唯一 陈淳大字楷书卷: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2022西泠春拍

项圣谟(1597~1658)画,项声表[明]、项煜(?~1645)等跋烟寺钟声诗书画卷

设色绢本·纸本手卷

引首:78×23.5cm画心:158×23cm107.5×24cm题跋:82×29.5cm


说明:项圣谟四弟项声表、项煜、翁广平、释铁翁、木下逸云题跋。

项煜题跋为项圣谟二弟项嘉谟(君禹)(?~1645)上款。翁广平题引首。

项圣谟与项声表、项嘉谟同为项德达(?~1609)之子、项元汴之孙。项圣谟四弟项声表的墨迹极为罕见,此为已知市场仅见。


此项圣谟诗书画三绝卷缘起于项氏1640年虎丘之行,此年九月项圣谟作画烟寺钟声后,颇为自得,当晚秉烛再书十绝于后,“以为后日佳话”。次年1641年春日四弟项声表由昆山至虎丘,项圣谟将此得意之作见示,并嘱四弟题诗做跋,跋后项圣谟再提笔为四弟一绝作跋。又过一年1642年项圣谟应是又遣二弟项嘉谟至吴门文豪项煜处索题,无论是一跋再跋,或是出卷索题,可见项圣谟对待此卷可谓用心之极。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2022西泠春拍

李流芳(1575~1629)仿黄公望秋林读书图

设色绢本手卷

1623年作

画心:229×31.5cm题跋:281×31.3cm


出版:1.民国时期银盐老照片。

2.《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代书画展览图录》P74-75,北京市文物局,2010年。

著录:《朱卧庵藏书画目》,朱之赤撰,清代写本。

展览:“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艺术品国际博览会古代书画展览”,北京国际会展中心,2010年10月。


说明:朱之赤、顾少梅等旧藏。卫铸生、田能村直入等题跋。村田香谷木盒题跋。

附本拍品民国时期影像照片。

李流芳是晚明嘉定文人圈的核心人物,也是新安画派的前驱领袖之一,其才情与人品极受推重。晚明理论家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称其“写山水清标映发,墨沉淋漓,名士风流,宛然笔墨之外。明末诗人吴伟业更将其与董其昌、王时敏、王鉴等并称为“画中九友”。


李流芳存世作品多为湿笔浓墨、逸笔草草的率意之作,而本幅则以罕见的疏秀笔法拟黄公望画意,风格清雅脱俗,文人意趣荡漾其中,是李流芳绝意仕途后寄情书画、自抒况味的隐逸山水代表作。


(左上)天池石壁图(局部)的设色
(右上)富春山居图(局部)的结构
(下)水阁清幽图(局部)的苔点
都与本画作类似李流芳写明仿黄公望,以此也可窥见黄公望在李流芳,及其晚明圈子中的风格轮廓


黄公望为新安画派两大源流之一。此作李流芳款署“仿大痴道人”,仿黄公望风格的李画较为少见。如前页图示,比对黄公望传世之作,《天池石壁图》的设色、《富春山居图》的结构、《水阁清幽图》的苔点都与本画作类似,李流芳写明仿黄公望,以此也可窥见黄公望在李流芳,及其晚明圈子中的风格轮廓。


所作之年天启三年(1623年),正值李流芳断绝仕宦之念而全情寄意山水的人生转折点。流芳族属的嘉定李氏是自徽州歙县迁居南翔的儒商世家和仕宦大族,家中两代三进士。流芳于万历丙午(1606年)中举,此后屡试不第。天启壬戌(1622年),流芳五度赴京参加会试,抵达京郊时却遇努尔哈赤发兵辽河,广宁沦陷。其时,朝政为魏忠贤及其党羽把持,流芳深感朝纲败坏,壮志难酬,遂喟然弃考,束装南归,此后绝意仕途,“徒放浪于吴山越水,盱衡奋袂以自鸣其不幸”,唯藉笔墨以自娱,在丹青中寻解脱。是年所作之《长林丰草图》(上海博物馆藏)及次年之《秋林归隐图》(北京故宫藏),皆为表现隐逸主题的细笔着色山水,而观其风格,亦与本幅相类地糅合了黄公望、米氏云山和吴门画派的精妙笔法。



“檀园萝壑”则为李流芳的书斋画室。明万历乙巳年(1605),流芳着手在南翔近郊精心筹建一座私家园林,名檀园,累年方成。园中“房廊水石,映带嘉木”,其景观格局皆为李流芳亲自设计。“萝壑”为李流芳的书画室,“翏翏亭”则为其独坐思吟的场所。细观本卷中心画段所绘的林壑环绕的敞牖书斋,极似画家对居于“萝壑”中的自我形貌及心境的生动摹写:迭案书册旁,一儒服高士缓身起立,在盈窗秋气中望着萧萧而下的干枯落叶,倏而触景伤情,感喟自己廿年来仕途不得志的愤郁惆怅,以及明廷朝纲不举的晚景秋风。书斋外,一条通幽曲径联结着不远处的溪亭疏树,这是倪瓒山水中幽澹旷远的空亭意向,也是挣脱功名枷锁后的李流芳作翳然林水间濠濮之想的“翏翏亭”。


李流芳以自身杰出文化修养和审美品位建构的檀园,不仅是其隔绝尘氛俗埃的精神家园,也成为了晚明南翔镇重要的文化地标。雅集檀园的宾客中不仅有流芳的至交好友程嘉燧,更有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及其爱侣柳如是,李氏在晚明嘉定文化圈中的地位由是可见一斑。遗憾的是,与明清鼎革相伴的“江南奴变”给嘉定带来灭顶之灾,檀园也随着李氏的家门惨变毁于劫火,失其所在,惟余此孤绢片素,可堪追忆往昔。


自李流芳的幽澹画格与高尚人格,为后来明末清初的新安遗民画家树立了杰出的典范,对新安画派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领衔和推动作用。

本卷于明末清初为吴郡大收藏家朱卧庵所获,至清末递传至海上藏家顾少梅,后又流域东瀛,为日本著名南画家田能村直入、村田香谷等宝藏赏爱,并视之为“流芳最得意之作”。拖尾并附明治时期画家柳溪拟李翁笔意戏作的秋林小景图,笔法松秀,清润可爱,颇具文人情致,不啻为日本南画系统对中国文人画风格受容的有力印证。


本作曾为明末清初藏家朱之赤旧藏

著录见《朱卧庵藏书画目》,朱之赤撰,清代写本。


跋者简介:1. 卫铸生[清],又名卫铸,字铸生,江苏常熟人。书法家,篆刻家,工书,兼治印。书法宗瘗鹤铭,又擅章草,飞舞多致,并工铁笔。光绪初年,尝游日本,所书多为东瀛人所珍赏。

2. 田能村直入(1814~1907),幼名松太、伝太,字虚红、顾绝、号小虎、后改为直入,别号竹翁、忘斎、煌斎、芋仙、布袋庵、无声诗客等,竹田市人。明治时期著名的绘画大师,画家田能村竹田的养继子。1834年,跟随田能村竹田来到大阪,在大塩平八郎的洗心堂学习王阳明学说,得到佐武理流的长枪术执照。曾任京都府画学校校长。1890年,与著名南画家富冈铁斎、谷口蔼山等一起成立了日本南宗国画协会。1899年,86岁时成为黄檗山塔头狮子林寺院的住持。

3. 村田香谷(1831~1912),南画家,号香谷田叔,出生于福冈县。初习画作诗,后到长崎县学南画,师从贯名海屋,张子祥、胡公寿,三次度清国。巧于山水,谙诗书。


鉴藏者简介:1. 朱之赤[明万历~清康熙],字守吾,号卧庵,别署烟云逸叟,安徽休宁人,后迁居江苏吴县。家有“留耕堂”,鉴藏巨精,宋椠元钞充栋,时人皆重之,著有《朱卧庵藏书画目》、《白茅堂所见书画记》等。

2. 顾少梅[清],清代著名收藏家,酷嗜书画,常以顾恺之后人自居。与虚谷等诸多画家有交往。


黄宾虹导赏新安画派四君:查士标、李流芳、郑旼、张恂,画史宝传





2022西泠春拍

查士标(1615~1698)为南京高僧苇航禅师作 仿倪云林山水

水墨纸本立轴

1680年作

95.5×40cm


说明:南京承恩寺苇航禅师上款。

査士标是新安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清人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将其与同里释弘仁、孙逸、汪之瑞并称为“新安四大家”。明清鼎革后,査士标举家迁往金陵,卜室秦淮二十载,后又移居扬州,与其画派同道汪之瑞、程邃等将新安画风带入扬州,启导了其后扬州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提出査士标为清代“新安四家”之一 :“先时有王额驸者,贵甚,拥高赀,人冀一见不可得,三顾二瞻终不答。无何王败,人以是服其先见。生平无疾言危论,见后辈书画,必奖誉之,故名高而人不忌心,与同里孙逸、汪之瑞、释弘仁称四大家。”是为清代“新安四家”的定论。


本幅作于康熙庚申年(1680),款署“邗上旅人”,表明此为画家寓居扬州时所作。上款之苇航禅师,为南京名剎承恩寺之驻锡高僧。甲申国变后,査士标流寓秦淮,寄兴山水,雅集名流,苇航禅师即为其结识于金陵的禅悦知己。


题识中,査氏称三十年前曾许诺为苇航临写倪瓒《龙门独步图》,可知其曾经眼过原作。康熙四年(1665),査士标移居扬州,与东南地区的文士名流广泛交游,在扬州画坛声名益隆。在三十年后的一次鱼雁往还中,苇航复申昔日画债,査士标遂意临此作,并系题一自作小诗,以偿负约之疚。

倪瓒《龙门独歩图》原为和张雨诗意而为复庵和尚所作,“山廓颇巨,用笔极细,墨法亦淡。一松轩仰,一栎傍之。而当路隅,一僧昂然行其下。盖写张伯雨诗中所谓断江恩公也……”(李日华《六研斋笔记》)云林山水多作萧疏平远之景,鲜少着人,唯恐沾染尘气,而《龙门独步图》作一策杖闲行的衲子,是因诗而绘,作“万壑千岩独杖藜”之境赠与方外友人,其画题旨趣正与本幅临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注意的是,査士标传世画作多以董其昌风格的流丽行书落款,而本幅题识却以充满隶意的倪瓒风格的小楷谨细书写,使画面风格更为统一。

作为新安派的査士标,不仅谙熟董字,更熟练掌握新安画家的一般本领,即把孤冷的倪瓒书体,配入同样孤冷的画面中,使二者毫不违和。比如弘仁、江注等。故此件题款虽表面上临摹倪瓒字体,实为是他可以信手拈来的书体之一,可见新安派中所属倪瓒的源流。


画幅右下角所钤的一枚“嬾老”朱文印,不仅是査氏对自己疏懒个性的风趣自嘲,也是对“嬾瓒”倪迂的追迹慕古。作为家故饶裕的亡国遗黎,査士标与倪瓒有着相似的人生际遇,故而对其山水精神和艺术格调的参悟,较之常人更为透彻。査氏山水虽转益多师,但穷其一生遥追云林,遂而成其“风神懒散,气韵荒寒”的独特画格。

作为少数以新安画风承续华亭传统,而在金陵和扬州享有崇高地位的画家,査士标山水直承文人画的精髓,面貌多变而画格高逸,在清初画坛中秀然卓立。在新安四家中,査士标无疑是与弘仁并峙的双峰。


明代金陵都城图中承恩寺旧址,今已不存
上款人苇航禅师为南京承恩寺之驻锡高僧,明亡后査士标流寓秦淮,寄兴山水,雅集名流,苇航禅师即为其结识于金陵的禅悦知己。


上款简介:苇航禅师[明末清初],南京名剎承恩寺之驻锡高僧。与当时文人名流多有交集。曾寓居杭州南屏山,今奉口广化寺存其塔墓,晚明文学家钱塘黄汝亨为之铭记。


黄宾虹导赏新安画派四君:查士标、李流芳、郑旼、张恂,画史宝传







2022西泠春拍

郑旼(1633~1683)罕见细笔山水子陵钓台图

设色纸本立轴

151.5×52cm


诗文著录:1.《歙事闲谭》第二十二卷《续录郑慕倩诗》,许承尧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2.《歙事闲谭》P788,黄山书社,2001年。

3.《郑村志》P183,歙县郑村志编委会,2010年。

4.《汪世清辑录明清珍稀艺术史料汇编》第二册《郑慕倩诗文钞》P1287,上海古籍出版社。


说明:长尾甲木盒题签。

郑旼是弘仁“造诣最深纯”的三位弟子之一,也是新安画派第二代的重要代表画家,其人品艺品极受推重。旼生于崇祯五年(1632),甲申国变时年仅十二,受乃父郑澹成及业师弘仁之影响,其遗民情绪尤为强烈,“言触往事者,辄哭不休”。旼原名“旻”,明亡后改作“旼”,取“无君之痛”意也。本幅钓台图即为其遗民气节之重要表征。


浙江博物馆藏黄宾虹《郑旼小传》手稿中可见黄宾虹悉心删改、无比重视地辑录郑旼诗文、纪录自己搜寻其遗墨遗诗、展示其坚贞人格,并付诸报端。黄宾虹为郑旼作传,并把关于郑旼行迹品格部分,于1939年1月起连载于《新北平报》之《艺术周刊》,笔名予向。


落款处所钤“郑旻慕倩”朱文印和“山高水长”白文印收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并见钤印于上博藏郑旼《黄山图四屏》之上。“郑旻慕倩”朱文印在其康熙丙辰(1676年)至庚申(1680年)的作品中每有所见,而“山高水长”白文印除本幅外,仅见钤印于前述《黄山图四屏》。查郑旼《拜经斋日记》知其于康熙十五年(1676)曾自篆“山高水长”闲章一方,由是推知本幅之创作年代当在1676~1680年(43~47岁)之间。


黄宾虹直到抗战前夕,在进行第四轮续录时,和许承尧二人终于搜集到本作之上著名的题画诗,即由许氏钞入《歙事闲谭》第二十二卷。上世纪六十年代,为研究新安画派,安徽博物馆珍藏的这套闲谭手稿重放光明。


本幅题画诗亦为郑旼自作,见录于《歙县郑村志》,诗名作《题子陵钓台图》,诗文则化用自《后汉书·严光传》所记东汉隐士严光因与光武帝同榻共卧从而“触动星象”的典故。严光(前39~41年)字子陵,少有高名,曾与光武帝刘秀同学,秀即位后多次聘其入朝为官,但严氏固辞不就,退居富春山耕钓以终。后世为旌其高节,遂名其隐居地为“严陵濑”,并立祠以纪之。北宋景佑元年(1034),秉公直谏的范仲淹因废后事谪守睦州 (故新安县,今属杭州桐庐),遣朝堂失意于富春胜迹,并重修严陵祠堂,歌而颂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题画诗左侧所钤的“山高水长”白文印,即典出于此。耐人寻味的是,此方自篆诗文印在郑旼存世作品中,除本幅外仅见钤印于上博藏《黄山图四屏》中的《师山钓台图》。


钓台意象是郑旼遗民气节的重要体现。他曾提到“严陵高节,百世之师,予别着钓台续集。”师山钓台是元末学者郑玉(1298~1358)垂钓之处。郑玉为郑旼先祖,也是新安理学的代表人物,曾被元廷征为翰林待制,但绝意仕进,在黄山建师山书院讲学传道,世称“师山先生”。至正十八年(1358)淳安、建德相继攻破,郑玉归隐休宁山中,自经而死,以全其节义。郑旼无疑与先祖师山公有着相似的遗民际遇。旼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甲申国变时年仅十二,受乃父郑澹成及业师弘仁之影响,其遗民情绪尤为强烈,“言触往事者,辄哭不休。”郑旼曾多次图绘黄山白龙潭的“郑公钓台”,并在题诗中缅怀郑玉的高行义举(《寻先师山公钓台》)。


本幅“山高水长”印与《师山钓台图》“山高水长”印此方郑旼自篆“山高水长”诗文印极为罕见。
存世作品中除本幅外仅见钤印于上博藏《黄山图四屏》中的《师山钓台图》。查郑旼《拜经斋日记》知其于康熙十五年(1676)曾自篆“山高水长”闲章一方,由是推知本幅之创作年代当在1676~1680年(43~47岁)之间。


由兹足见,钓台主题、题画诗与此枚“山高水长”自篆印的媒和寓意非凡,既是藉范仲淹语歌颂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也是以铁笔丹心直追郑氏先祖坚贞不屈的遗民气节。以是观之,画家在本幅中对双松、双舟、东西钓台等标志性物象作互为映带的位置经营亦绝非偶然:郑旼别有深意地将自己与新安先贤化身于互为映带的双数隐喻之中,其笔下的严陵钓台,也从著名的历史胜迹升华为自身遗民血统所系的重要精神地标。


本幅为郑旼盛年时期的细笔山水风格,细笔风格存世远比粗笔来得罕见,大幅立轴形式呈现的,更为稀少。图绘富春江畔的严陵钓台之景于明末典型罗纹纸之上。用数层笔墨经营点染,意趣近于黄公望,而敷色则承袭了新安一脉的明丽淡雅,显示出一派清浚疏朗的本家面貌。


本幅虽具有新安画派常见的一河两岸三段式构图特点,但沿用了黄山图式的狭长布局和高远透视法,细观山石的体势皴法及画树点苔方式,皆与郑旼作于康熙癸丑年(1673)的《黄山九龙潭图》(北京故宫藏)十分近似,推测本幅或为其于癸丑黟山之游后,以图写黄山之笔转译富春山水形貌的创造性尝试。


题签者简介:长尾甲(1864~1942),字子生,号石隐、雨山,日本赞歧高松人。工书法。前来中国与吴昌硕相识,与河井荃庐一起成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常以诗书与缶翁来往为荣。



新安画派郑旼罕见细笔山水《钓台图》 :黄宾虹脱颖之路






2022西泠春拍

沈周(1427~1509)慈乌图

水墨纸本镜片

56×32cm


出版:1. 《艺林旬刊》第十九期第二版,中国画学研究会,民国十七年(1928)。

2.《中国古代名画选集》图4,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1977年。

3.《东洋古代名画选集》P31,书艺社,1980年。

4.《明代四大家书画集》P9,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1984年。

著录:5.《珊瑚网》卷十四,明汪珂玉撰,明刻本。

6.《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五,清卞永誉撰,清康熙年刻本。

7.《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一百,清孙岳颁、王原祁等撰,清康熙刻本。

8.《剑花楼书画录》下卷P103,大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1年。

9.《吴派绘画研究》P129、130、207,江苏美术出版社,1991年。

10.《明清中国画大师研究丛书——沈周》P265-266、354,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

来源:纽约佳士得“中国书画作品专场”第4号拍品,1989年6月1日。

说明:周怀民、李鸿球鉴藏。


鉴藏者简介:1. 周怀民(1907~1996),名仁,以字行,号芦塘居士、二泉山人,江苏无锡人。早岁学土木建筑。1926年始在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习山水,师从吴镜汀。曾任京华美专和北平艺专教授。擅山水,传统功力深厚。曾为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专业画家,一级美术师。

2. 李鸿球(1899~1978后),字韵清,室名海棠书屋、剑花楼,湖南浏阳人。早年习经济,富收藏。研究董其昌的著名专家,藏有《石渠宝笈》著录之作二十余件。去中国台湾前,曾在北平、汉口、郑州、上海等地银行及信托公司任经理等职。后任世界书局总经理、创办大中书局,任董事长。曾居欧洲数年。著述甚丰。


《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五,清卞永誉撰,清康熙年刻本。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一百,清孙岳颁等撰,清康熙刻本。

《珊瑚网》卷十四,明汪珂玉撰,明刻本。






2022西泠春拍

郑板桥(1693~1765)兰竹山石图

水墨纸本立轴

1759年作

101.5×81.5cm


出版:1. 《梅兰竹菊画谱》P158,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

2. 《郑板桥书画编年图目》上P119,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

3. 《寿崇德藏画集》P28-29,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年。

4. 《寿崇德》P91,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年。

著录:5.《郑板桥年谱编释》P219,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年。


说明:潘天寿弟子寿崇德旧藏并题跋,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本件署款乾隆己卯,创作于1759年,郑板桥时年67岁,为晚岁笔。“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郑板桥44岁始中进士,官场沉浮,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卸任。板桥去官之因,众说不一。其虽曾孜孜于求学仕进,一度踌躇满志,然一入官场,则处处碰壁,难以一展其“致君泽民”之夙志宏愿。其“狂怪”之性情,使其陷入理想与现实的两难窘境。

板桥晚年画作中,清骨傲气不减,并着力于寻求诗情与画意相结合,正如郑板桥在乾隆己卯同年所作《竹石图》题跋中所言:“文与可……梅花道人……皆诗意清绝,不独以画传,不独以画传而画益传。”(扬州八怪著《荣宝斋珍藏绘画题跋·扬州画派》,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7.08,第99页)

此作曾为寿崇德旧藏。寿崇德少有画才,受业于吕凤子先生、潘天寿先生,并求教于马白水、傅抱石、黄宾虹诸先生,与余任天同为诸暨著名藏家。寿崇德多收藏近现代作品,也不乏古代藏品,寿崇德与郑板桥结缘颇深,早年购得郑氏所书《小书斋》拓本横额,一直悬挂于家中,甚为喜爱。其他著名藏品有如石涛《练江独钓图》 (现藏浙江美术馆)、陈洪绶《桐荫赏石图》(现藏诸暨博物馆),并出版有《寿崇德藏画集》。


鉴藏者简介:寿崇德(1927~2015),浙江诸暨人。擅长中国画、水彩画。曾任中国美协会员、浙江省美术教育研究会会长、浙江美协常务理事等。






← 左右滑动浏览全图 →



2022西泠春拍

高瀫(1492~1542)武侯像及隶书出师表卷
水墨纸本手卷
1515年作
画心:97×19.5cm题跋:234.5×19.5cm


说明:赵岛、谭汉题跋。高兆、刘光启等旧藏。
本卷为福州侯官籍高家创作并历代递藏。


高瀫画名流传至今,隶草俱称逸品,传世作品不多。无论同时人还是后人,均对其褒扬有加,对他人品的评价极高。他在明代诗坛中闽中诗派巨子的地位,当时能接郑善夫之名的闽中诗人只有高瀫、傅汝舟二人。

高瀫所绘武侯代表了儒家圣贤中的极品之人。瀫之父高鉴为著名画家,亦字孔明,不禁让人联想到瀫作孔明像是否有双重含义。


高瀫此作“高氏世守百五十七年”,在瀫孙高兆手中得到赵岛与谭汉的题跋。高兆著述有著名的《观石录》、《端溪砚石考》等。其宅邸名为遗安草堂,是当时相交名家拜访三山的必经之地。福州亦称三山,鳌峰坊在福州市三山之一的九仙山(于山)北麓,遗安草堂位于鳌峰坊北,即陈氏二孺著存堂故址。遗安草堂之名是赵岛为高兆所取。谭汉与朱彝尊相善。


高瀫隶书继承了唐、宋以来的隶书风貌,受到了典型的石经体隶书影响,与清代隶书不类。无论是对比明初沈度隶书,还是对比吴门隶书,均可看到瀫书纯为明风,功力直抵沈度。谭汉隶书有《曹全》之风。


1644年清军入关后,高兆从祖父瀫,亦高节不仕,穷困的高兆意欲为生计鬻其遗安草堂。在遗安草堂还没卖出之时,康熙十八年(1679),因邻居遭火,牵连高宅。“先像遗书,一夕灰烬”。此卷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鉴藏者简介:1. 高兆[明末清初],字云客,号固斋居士、栖贤学人,福建侯官人。幼随父求学江左,遭丧乱还乡,明崇祯年间为邑庠生。工文翰,尤工小楷,亦善行书,采撷隐逸资料,辑成《续高士传》5卷。著有《端溪砚石考》、《怪石考》、《砚石录》、《启祯宫词》、《荔社纪事》、《揽胜图谱》等,《观石录》为历史上第一部对寿山石进行记述和研究的书籍,在寿山石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与朱彝尊友善。福建巡抚许某十分器重他的学问,聘为家庭教师,教其子许孝超读书。孝超出仕后,千里迢迢请高兆到京日夕请教。高兆善诗,与彭善长、陈日浴、卞鳌、曾灿烜、林伟、许友等称“闽中七子”,组织“平远七子诗社”。
2. 刘光启(1932~2019),河北省冀县人。十多岁时到北京琉璃厂的字画店当学徒,出师后到天津金石山房书画店。1956年公私合营,1960年到文化局下属文物商店,1970年又调到天津市文管处,日日与字画为伴,从无间断,业内有“刘半尺”的美誉。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史馆馆员、天津市文物出境鉴定组组长、天津市文化局文物处研究员、天津市政协委员。


跋者简介:1. 赵岛[明末清初],字浪仙,号雪余、西村、钟余老人,江西南昌人,寓江南。《江西诗征》《遗民诗》载其作。与高兆交情甚笃,高兆遗安草堂之名为赵岛所起,多有与高兆往来记录,赵岛有《怀高云客》诗流传。
2. 谭汉[清初],字天水,番禺人。工八分,传世甚少。《木叶厱法书记》有载。与朱彝尊交好,《曝书亭集》中有多处与谭汉交往记录的文字,朱彝尊曾题谭汉小像送其入闽。


西泠印社2021春季拍卖会Lot1499高兆[明末清初]等
为吕师濂作岭南三大家诗册及重要金石著作《羚羊峡砚石考》
成交价 230 万人民币






2022西泠春拍

高岑[清·康熙]等山水六曲屏风

设色泥金纸本·水墨泥金纸本屏风(六屏)

167×40.5cm×6


说明:高岑为清初“金陵八家”之一,但同时也脱胎明末。此山水屏风六家风格面貌一致,均为明末清初金陵及周边地区风格。故推断此高岑当为早年所作,沿袭明末画风。






2022西泠春拍

陈遇[明初]巨幅文会图对轴

设色绢本立轴(二轴)

164×104cm×2


说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鉴赏,清代日本长崎画家荒木千洲鉴赏并木盒题跋。

附蒋复璁关于本拍品认定书信一通。


本拍品为明初画家陈遇所作巨幅文会图对轴,为市场仅见。

此作画风有明代浙派的典型逸趣,从图中所观之画为明显马远风格山水可知,此图式为推崇马远画风之延续的派别,加之画中人物样式、器物(多为博古,与夹头榫画案等)、用笔方面显示出本作中创作要素的跨度早含唐风,晚至明初,是明初典型的文会图表现方式。


时任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蒋复璁先生

关于本拍品亲笔签名认定书信


据蒋复璁信中可知,他首先肯定了此为明代陈遇的作品,并对陈遇的情况作了大致介绍,强调了陈遇擅长肖像画并为太祖画像。这与历史上对陈遇的记载一致,蒋先生还对画面进行了描述,是本件文会图二轴无疑。1965年9月,蒋复璁出任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而1969年时在美国西雅图海军补给站工作的Joseph Davies Jaap(1937~2021)就本件作品致信中国台北故宫,此时蒋复璁当是以馆长身份出此判断,公信力自不必说。


清代日本长崎画家荒木千洲鉴定题跋


本件为日式装裱,保存情况良好。其木盒题跋者清代日本长崎画家荒木千洲同样认定此作当为明早期人物画家陈遇手笔。江户时代是存在于长崎的中日文化交流时代,江户中期是日本南画的兴起之际,中国文人画更是在日本备受推崇,而当时的学画之人多是依靠临摹中国版画、画谱来学习。因此,当时若是有一定绘画技巧的作品,定被视如拱璧。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荒木先生在继日本南画先驱彭百川的《元明清人书画名录》之后写成了《续长崎画人传》,足见他在中国画领域的功力。


跋者简介:荒木千洲(1807~1876),名一,字世万,号千洲,日本长崎人。江户明治后期画家、美术史家。从小喜欢绘画,年轻时跟随渡边鹤洲(1778~1830)学习,尤擅肖像画。代表作品有《续长崎画人传》、《高岛秋帆徳丸原演习图》。


唯精一 再发现 赓创新:明代浙派绘画专题






2022西泠春拍

蓝瑛(1585~1664后)仙山楼阁图

设色绫本立轴

1655年作

198.5×51cm






2022西泠春拍

史旦[明]莲池水禽图

设色绢本立轴

125.5×82.5cm


说明:本标的不包括轴头。

史旦的作品流传极罕,此幅作品或为市场仅见。

史旦活跃于十六世纪,为明代“浙派”代表人物之一。专以绘芦花群雁而享受誉于时,《画史会要》有云:“所为芦花群雁,率爱重之。”本作中所绘物象亦属此类题材。


芦雁有祥瑞之意,古人称“雁有四德,信礼节智”,《唐会要·祥瑞》载“阳为君德,雁随阳者,臣归君之象也”。明朝朱元璋尤喜雁,曾著《雁归说》赞赏之,并将其与君子相比。故明代画家多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不仅有平安祥瑞之寓,亦有一定的政治教化功能。






2022西泠春拍

赵左[明·万历~崇祯]山居图

设色泥金纸本镜片

49.5×26.5cm

 

出版:《木扉藏画考评》P12,香港求精印务公司,1965年。

说明:郑德坤旧藏。

鉴藏者简介:郑德坤(1907~2001),室名木扉斋,福建厦门人。1931年燕京大学硕士,1941年哈佛大学博士。考古学家。历任厦门大学、四川大学、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富书画收藏。






2022西泠春拍

董其昌(1555~1636)山水对题册

水墨纸本册页(十六页)

22×13cm×16


说明:钱镜塘、朱稚臣等旧藏。

董氏书法观在本书画对题册中有着非常真实直观的表现,此册中书法相较于人尽皆知的《蜀素帖》后跋,更加灵活和自如,逐渐的自信和自我肯定,或为董氏于1600年前后的作品。从其前后书札题跋中可见一斑:

1597年时他说“吾学书……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虽如是”(《画禅室随笔卷一》);1599年题跋其七年前所书云:余重展之,因念古人书与年俱老,今去壬辰又七年矣。无能多胜于曩时,深以为愧(自书卷后)。而在1600年时董氏又云:予学书三十年,不敢谓入古三昧,而书法至余,亦复一变,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其解者(酣古斋帖跋)。董氏在这样不断地反省和临古过程中逐渐进入“自我肯定”的阶段。在此时也正值其收入不断上升时期,潜心搜寻古书画名迹,在此期间在存世法书上题跋亦多小字,并在书写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对于古代法书的借鉴。在董其昌书法作品中,不能完全脱离的《多宝塔碑》,影响其一生的字形特征,即便后来上溯魏晋,下仿唐宋,甚至《蜀素帖》藏在其家中三十年,仍然没有脱离其或方扁或瘦长的字形。后临习虞永兴,才逐渐形成了其平淡如水般的禅宗书法。册中楷行草互相杂糅,题字内容为古圣先贤所作诗词及临帖摹画心得,行笔流畅,淡墨不伤神采,天真率意,也不拘泥于古,行行舒朗,“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鉴藏者简介:1. 钱镜塘(1907~1983),原名德鑫,字镜塘,晚号菊隐老人,室名数青草堂、六莹堂,浙江海宁(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吴越王钱镠之嫡裔。祖父辈均善丹青,富收藏。幼受庭训,丹青以外,经他手收藏过的历代书画、金石计有五万余件,其中,徐熙《雪竹图》、董源《山水图》、范宽《晚景图》、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等堪称艺苑珍品。与吴湖帆并誉为“鉴定双璧”。西泠印社社员。1956年起先后向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及浙江海宁、嘉兴等省市博物馆及西泠印社捐赠历代书画、金石计3900余件。被誉为“今之项墨林、安仪周、庞莱臣”。

2. 朱稚臣[民国],字若水,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书画收藏家。






2022西泠春拍

邹之麟[明]山水对题册

设色绢本·水墨绢本·洒金纸本册页(共十四页)

16.5×14cm×14


出版:《艺苑掇英》第二十四期P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

说明:唐云等旧藏。

鉴藏者简介:唐云(1910~1993),字侠尘,别号东原、药尘、药城、药翁、老药、玄丁、大石、大石居士、大石翁,浙江杭州人。曾任中国美协理事、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名誉院长,西泠印社理事。为海上花鸟画“四大名旦”之一。






2022西泠春拍

查升(1650~1707)楷书 游天台山赋册

绢本册页(共二十二页)

1702年作

21.5×12.5cm×2025.5×15cm×2


说明:查礼、徐用仪旧藏。查升族曾孙查奕楠、陆奎勋题跋。

鉴藏者简介:1. 查礼(1716~1783),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一号榕巢,又号铁桥,顺天宛平人。少劬学。乾隆元年,应博学鸿词科,报罢。入赀授户部主事,拣发广西,补庆远同知。举卓异,上命督抚举堪任知府者。巡抚定长、李锡秦先后以礼荐。十八年,擢太平知府,母忧去。服阕,补四川宁远。书法学黄庭坚,善画梅,好收藏法书名画。有《铜鼓书堂遗稿》三十二卷、集古印谱《铜鼓书堂藏印》(翁方纲、王文治作序)四卷传世。

2. 徐用仪(1826~1900),字吉甫,别字筱云,一作小云,室名水竹居,追谥忠愍,浙江海盐(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咸丰九年举人。充军机章京,累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兵部尚书。中日甲午战争时,力主和局。义和团运动兴起时,与许景澄、袁昶等主张“民团不可深持,外衅不可深启”,忤慈禧等,被处死。编有《海盐县志》(与王彬合作)。


跋者简介:1. 陆奎勋(1663~1738),字聚缑,号坡星,又号陆堂,浙江平湖(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江西巡抚白潢聘其修通志,以生员资格与翰林院编修查慎行同列主纂。翌年乡试中举。康熙六十年(1721年)始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充明史纂修官。撰拟制诏多称旨。不久,以病乞休离京回乡,开馆讲学,秀水朱彝尊题名“陆堂”,被尊为陆堂先生。雍正八年(1730),浙闽总督李卫奏准奎勋为《浙江通志》主纂之一。

2.查奕楠[清],字贡木,号松晴,浙江海宁(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查升族曾孙。






2022西泠春拍

张宗苍(1686~1756)山水册

水墨纸本册页(十页)

1734年作

30.5×23.5cm×10


说明:此画作于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时年四十五岁,正值壮年。张宗苍雍正年间入河道总督辖下外河厅属任职,驻节清江浦,此本山水册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乾隆十一年转任里河主簿,期间以淮安一带为主要的寓居处。乾隆十六年(1751年),通过高斌引荐,进献画册《吴中十六景》,深得乾隆皇帝欣赏,并受召入清宫廷供奉。


张宗苍早年学画于“正统派”山水画家黄鼎,继承其严谨画风,又增添逸格,追求画面气韵。如本册“拟子久夏山图”一页,画面中绵长交错的披麻鼓、成排的苔点、干擦模糊其边界的块垒,都清晰地展现出张宗苍承袭了王原祁一派对黄公望风格的诠释。


此册作者自题墨戏,所画或平林远岫,或重岩郭村,实皴虚染,枯而能润,流露出苍润逸宕的温和气息。数年后,他祗候内廷,“晨入暮归,几无宁晷”,作画需考虑到宫廷审美趣味,且创作题材受限,加之任务繁重,昔日清闲之趣愈去愈远。因而观此册可知张宗苍早、中年作画之本色。






2022西泠春拍

王云(1652~1735后)云林仙阁图

水墨纸本立轴

1715年作

306×133cm


说明:章保世旧藏。

鉴藏者简介:章保世(1886~?),字佩乙,号适庐,室名自在香馆,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章太炎侄辈。北洋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精鉴赏,喜收藏。







2022西泠春拍

俞龄[清·康熙]神骏图

设色绢本立轴

228×131cm





2022西泠春拍

边寿民(1684~1752)书画四帧

水墨纸本·纸本镜片(四帧)

37×25.5cm×337.5×26cm





2022西泠春拍

陈鸿寿(1768~1822)桂岭觐亲图

设色纸本立轴(双挖)

诗堂:40×33.5cm画心:40×34cm

说明:陈鸿寿自题诗堂。

陈洪寿嘉庆十二年(1807)三月八日曾为霍山治“愿花长好人长寿月长圆”印,可见两人交情甚笃。本作陈鸿寿题款“霍山仁弟既属绘桂岭觐亲图,复索题句,强人所难,恶嬲不休,可恨也”一句玩笑又可见两人关系之亲密,颇具曼生雅士意趣。







2022西泠春拍

赵之琛(1781~1860)双松图

设色洒金纸本立轴

135.5×78.5cm


出版:《全国文物商店典藏书画精品集》P93,文物出版社,2011年。






2022西泠春拍

张廷济(1768~1848)为于源作行书篁里杂诗

纸本扇页

1831年作

55.5×20cm


诗文著录:《桂馨堂集》卷一,张廷济撰,清道光刻本。

说明:于源上款。

上款简介:于源[清],字秋泉,后更字辛伯,浙江嘉兴人。贡生。工诗,七古尤嘉。著有《一粟庐稿》《镫窗琐话》《柳隐丛谭》等。


《桂馨堂集》卷一,张廷济撰,清道光刻本。






2022西泠春拍

何绍基(1799~1873)为李梅生作行书书论四屏

洒金纸本四屏

1845年作

162.5×38cm×4


说明:李梅生上款。

李梅生为何绍基旧交。1844年,李梅生曾受汤鹏(1801~1844)邀请,与何绍基、魏默深等人,为林昌彝(1803~1876)等集药费。汤鹏与何绍基在诗文方面并称为“湖南四杰”。梅生擅诗,郭嵩焘(1818~1891)曾称“李梅生太史之诗,实远过《玉池集》”。


上款简介:李杭(1821~1848),字梦龙,一字孟龙,号香树,又号梅生,湖南湘阴(今岳阳市)人。李星沅长子。工诗书,博通经史。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小芋香馆遗集》等。






2022西泠春拍

许珌(1614~1672)行书冶春词十首

绫本立轴

1668年作

58×41cm





宋元与佛道书画专题



2022西泠春拍

王绂(1362~1416)霜柯野筱图

水墨纸本立轴

1409年作

88×26.5cm


说明:汪文柏等旧藏。

鉴藏者简介:汪文柏[清],字季青,号柯庭,安徽休宁人,占籍浙江桐乡。康熙间官北城兵司马指挥史。性好习静,工诗、画、精鉴赏,家有古香楼,收藏书、画甚富。著有《柯庭余习》、《古香楼吟稿》等。






2022西泠春拍

陆允诚[元末]月下梅花图

设色绢本立轴

117.5×40.5cm


说明:陆允诚[元末],名忠,字允诚,号元真,祖籍安徽歙县,自幼长于杭州。约出生于1297年至1307年之间。与元末杭州地区文人墨客往来密切。他生于元初,卒于洪武,年登大耄,以行医活人生产饶裕。曾祖晓山先生陆梦发是文天祥同科进士,宋末爱国词人,因忠殉国,可以说“忠”字是刻在他家族传承的基因里的,而陆允诚这个名字也是这一支陆氏“忠”与“诚”家风的体现。(事迹见元末唐桂芳《白云文稿》之《陆元真字说》、明人郎瑛《七修类稿》等)。






2022西泠春拍

月江正印禅师(1268~1351)题、默庵灵渊(?~约1345)画布袋和尚图

水墨纸本立轴

46.5×25cm


说明:盒内附日本藏家鉴藏手稿数帧。

南宋中晚期后,禅宗以及五山禅林文化而东渐日本牧溪、玉涧的绘画和宋代禅林高僧的墨迹得到了日本禅林、贵族等的倾爱和收藏,在日本中世文化史上,将这种喜爱中国美术工艺品的美学意识和行为,称为“唐物趣味”。


到了元朝,中日之间的禅宗交流和学习走向国际化的互通阶段,中国禅师经常受邀到日本创建禅寺,日本禅僧也常留学中国,有些甚至成为中国禅寺的住持,默庵灵渊(Mokuan Reien)便是代表之一。当时的日本正掀起一股“牧溪热”。牧溪死后,日本禅僧纷纷慕名而来,瞻仰他的法像,传承他的画艺,默庵灵渊也不例外,但只有默庵在日本享有“牧溪再世”的称誉。由于默庵等人的推崇,禅宗水墨画对日本室町时代以后的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默庵灵渊和可翁仁贺被视为室町水墨画的创始人。


室町时代的日本画坛,主要是由两大流派构成:一派是传统画家,另一派是禅僧余技的作者。其中,后者成为日本画坛的一支重要力量,进一步大力引进和摄取中国宋、元水墨画的“气韵生动”的艺术理论精神和“泼墨法”的绘画技法,为开拓日本水墨画的新模式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这种日本禅韵水墨画在初期主要是绘制宗师的水墨画像,默庵的《布袋图》是禅韵水墨人物画中的典型代表。


《布袋图》中人物“低头眠”的睡相,以“笑”的面貌出现,由“笑”态将“梦”的幻境间接地表达出来了。入禅之人,终日在笑,终生在笑。禅学旨在告诉世人,一旦悟道,心灵进入自由,就可以放开手脚,随心所欲。情感状态的极致有哭笑两种,宋元禅学时期,“哭”的表达被摒弃,多以轻松自如的兴致抒发人的自由。“笑”更加容易被民间所接受,事实证明,它的民间倾向使它迅速的传播开来。


画法方面,默庵完全继承了中国南宋禅宗水墨画技法:“罔两画”,即人物脸部以极细的干、淡墨笔触快速完成,服饰则以浓墨和自由的笔法挥就,此法大多用于禅画、文人画,是中国南宋水墨画的传统表现方法之一,但“罔两画法”大约在中国明朝时失传。


默庵灵渊绘于十四世纪上半叶,创作了现藏于静冈MOA美术馆《布袋图》,这是他任浙江本觉寺藏主时所作,意义非凡;藏于东京前田育德会的《四睡图》,被奉为描绘禅宗故事的经典作品,这两件均为日本重要文化财;本件由月江正印禅师题赞的《布袋图》,更是中日美术交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佳作。


作者简介:默庵灵渊(?~约1345),法名是一,号默庵。于镰仓净智寺见山崇喜座下参学时,改称灵渊。日本镰仓末至南北朝时代画僧。约镰仓元德二年(1330)入中国留学,遍访江南古刹,参谒了月江正印、了庵清欲及楚石梵琦等禅师。约元至正五年(1345)客死中国,其作品流回日本,一度曾被认为是元代画僧。其画风颇受赞誉,有“牧溪再生”之誉。工山水、释道人物,画作以佛教主体居多,绘画技法承袭中国南宋禅宗水墨画。作品《四睡图》、《布袋图》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跋者简介:月江正印禅师(1268~1351),元代临济宗高僧,福州连江人。俗姓刘,字月江,号松月翁,曾任湖州道场山何山寺住持,后任宁波阿育王山之广利禅寺五十八代方丈,是灵隐寺住持虎岩净伏禅师的法嗣,为临济宗第十九世。续传灯录载:“师居育王时,帝师闻其道,赐以金襕法衣,号日佛心普鉴。将终,索浴更衣,书偈而逝。维舍利不可胜数。其阇徒塔于松江真净。”月江正印的书法现存日本东京博物馆,根津美术馆,五岛美术馆等共有六件作品,均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月江正印的书法脱胎于苏黄,本幅题赞为在阿育王寺所书,相比早期书法更为苍劲古朴,所用两方印章“沙门正印”、“松月翁”为其常用印章。






2022西泠春拍

元人罗汉图

设色绢本立轴

76.5×38.5cm


出版:《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一卷P375,A32-014,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


说明:附罗世平、王连起、杨臣彬、薛永年、单国强文物鉴定意见书。

此画曾为美国收藏家G.J.Schlenker旧藏(其藏品均由著名美术史家高居翰(James Cahill)代为购买),并著录于铃木敬《中国绘画总合图录》第一卷(东京大学出版会,1982年出版),经傅熹年、王连起、杨臣彬、薛永年、罗世平、单国强等专家鉴定,均认为此图为元明时期的绘画精品,是海外传藏有序的重要中国古代书画真迹。


本幅绢地古旧,两经一纬,故宫鉴定专家判断为典型元绢质地,且认为画中白色颜料至今未变黑,应使用了明以前含有贝壳粉末之颜料。薛永年、罗世平等学者认为,本图人物及山石画法古雅,用笔飞扬,呈现元明之际的特征。


画中,罗汉袒胸垂足坐于石上,手执扇拂,身旁侍从双手交拢,并屈三指,从人物造型及持物判断,主尊应属十六罗汉中的第九尊者戍博迦(Svaka)。


罗汉为释迦牟尼佛之得道弟子,寿尽前虽已修成正果却拒入涅盘,仍留世间守护佛法,教化度众。在上座部佛教中,罗汉为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因其法力超凡,集万物智慧和灵性,脱离贪嗔痴妄,罗汉形象于宋代备受推崇,是以罗汉供养在寺院和信士之间也广为流行。日僧成寻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入宋日记《参天台五台山记》中曾记述,其抵达天台石桥这处罗汉显圣之地时,见到道场周围悬挂着十六罗汉图像。北宋最负盛名的文豪苏轼也是虔诚的罗汉信徒,其不仅在家中设罗汉供,还为十六罗汉图像题写赞词,并在文集中大量记载了罗汉应验的神迹。可见此一类型的罗汉画多为举行佛教法会仪式时所使用。







2022西泠春拍

一瓢道人[明]云龙图

水墨纸本手卷

画心:142×35.5cm141×35.5cm141.5×35.5cm140×35.5cm

题跋:50×38.5cm


说明:端方鉴藏并题跋。

跋者简介:端方(1861~1911),姓托忒克,满洲正白旗人,亦署浭阳(今河北丰润)人,寄籍嘉兴。本汉人,姓陶,字午桥,号午亭、陶斋,别号浭阳渔父,室名归来庵、四钟山房,谥号忠敏。官至直隶总督。工书法,精鉴赏,富收藏。






2022西泠春拍

张远[明末清初]罗汉图卷

水墨纸本手卷

355×29.5cm


说明:张子游作为曾鲸传派弟子,传世画作极少,目前馆藏可见仅浙江省博物馆藏《刘源像》和故宫博物院藏《刘景荣三生图小像》,此卷为其极少见白描人物作品,突破了对传统“波臣派”肖像画家固有印象,展现出张远白描线条功底之深厚,作者自题摹李公麟笔意,格调高古,实属有清以来之珍品。

张远活跃在康熙年间,与江浙文人圈交往甚密。据查慎行(1650~1727)《敬业堂诗集》卷二十八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查氏自贵州回杭,张远为其写像,朱彝尊题引首“槐阴抱膝”,查慎行自题七绝一首,卷尾有张尚瑗、钱良择、陆嘉淑、杨雍建、高野侯、张宗祥等名流题咏。彭孙贻(1615~1673)在《茗斋集》中记载张氏工画神像,曾作《十二天将图》,“不烦颊上添毫而眉目如生”,张远写照之名,盛誉一时,众家藏有祖宗神像及小照册页,展卷即知是张远手笔。

本卷画面所绘为“罗汉渡海”的故事。据佛典记载此故事源自印度,到了明中晚期,画家们“与时俱进”地将八仙与传统“渡水罗汉”结合,罗汉变身八仙而各显神通。画面中蒲团、锡杖、鬼卒、怪兽等等俱成渡具,画中再缀以侍童、降龙、伏虎等情节,众罗汉迎风而立,乘风破浪于滔滔大海中。






2022西泠春拍

达受(1791~1858)寒梅图

水墨纸本立轴

137×62.5cm


说明:王力鉴赏并题签。

鉴藏者简介:王力(1921~1996),江苏淮安人。原名王光宾、王光彬、王犁等,笔名王力。曾任《大众日报》编辑、华东局宣传部教育科长。建国后,曾任中共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红旗》杂志编委、副总编辑等。





2022西泠春拍

达受(1791~1858)行书七言联

洒金纸本对联

1838年作

129×29cm×2


出版:1. 《博古斋藏楹联集》P52,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2. 《梅轩藏中国名家书画选》P83,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






2022西泠春拍 | 法度有深根:古代书法精赏




西 泠 印 社

二 〇 二 二 年 春 季 拍 卖 会


- 预 展 -
8月17日至19日

- 拍 卖-
8月19日至21日

-联系电话-
0571-87896778

- 展拍地点-
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洲际酒店 一楼
浙江省杭州市解放东路2号





场次安排




8月19日(五)


C厅

09:30 中国历代钱币专场

13:00 古籍善本 · 金石碑帖专场

16:00 中外陈年名酒及滋补佳品专场

19:00 文房清玩 · 近现代名家篆刻专场

21:00 文房清玩 · 历代名砚暨古墨专场



8月20日(六)


A厅


09:30 中外名人手迹暨小孤桐轩旧藏专场

11:00 几道家珍 · 严复家书手迹专场

13:00 中国书画古代作品暨明清信札手迹专场

20:00 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



B厅

09:30 中国古代玉器及当代名家玉雕专场

11:00 华藏宝相 · 历代佛教艺术专场

14:00 中国历代瓷器专场

19:00 江南心境 · 西泠印社首届文房瓷器专场

20:00 中国历代紫砂器物暨茶文化专场


8月21日(日)



A厅

09:3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名家作品专场

13:00 西泠印社部分社员作品专场

14:00 中国书画近现代同一上款作品专场

15:30 中国书画扇画作品专场

16:30 中国名家漫画 · 插图连环画专场

19:00 东方瑞丽 · 珠宝翡翠专场



B厅

09:30 萃古熙今 · 文房古玩专场

13:00 凝萃聚珍 · 重要藏家精选历代瓷玉专场

14:00 文房清玩 · 古玩杂件专场

17:00 西方古物专场






公司杭州总部及上海北京办事处常年征集:
西泠拍卖杭州总部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清吟街127号
电话:0571-87896778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xlpm@xlysauc.com

上海办事处

临时办公地址:徐汇区乌鲁木齐南路一号一号公馆 301衡山路乌鲁木齐南路入口

( 原复兴西路36号场地装修,临时搬迁至此办公。)

电话:021-64338662

Email: shbsc@xlysauc.com

北京办事处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头条7号
电话:010-84477279
传真:010-84476196
Email:bj@xlysauc.com
西泠印社(绍兴)拍卖有限公司
地址:绍兴市越城区蕺山街86号(书圣故里尚德当铺内)
电话:0575-85098969
传真:0575-85098658
Email:sxgs@xlysauc.com
西泠拍卖 网拍中心
地址:杭州上城区中河中路198号绿都大厦9楼
电话:0571-87916803




中国书画
电话:0571-87896779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sh@xlysauc.com
中外名人信札手稿、摄影及电影艺术
电话:0571-87896779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mrsjb@xlysauc.com
古籍善本、金石碑帖
电话:0571-87896876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gj@xlysauc.com
名家篆刻及印石、珍品田黄、历代名砚
电话:0571-87886968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yyb@xlysauc.com
古董珍玩、文房杂件、明清家具
电话:0571-87808098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wwb@xlysauc.com
历代瓷器
电话:0571-87815077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cq@xlysauc.com
紫砂及茶道具
电话:0571-87896793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zsb@xlysauc.com
中国历代钱币
电话:0571-87896875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qbb@xlysauc.com
造像艺术
电话:0571-87896865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ty@xlysauc.com
西洋古董
电话:0571-87896976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pjyy@xlysauc.com
油画雕塑
电话:0571-87896760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yhdsb@xlysauc.com
名家漫画插图连环画
电话:0571-87915989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mhb@xlysauc.com
古代玉器、当代名家玉雕、和田玉籽料原石
电话:0571-87896698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yd@xlysauc.com
珠宝翡翠
电话:0571-87812258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zb@xlysauc.com
中外陈年名酒
电话:0571-87896869
传真:0571-87896760
Email:mj@xlysauc.com



客户服务部
电话:0571-87812580
传真:0571-87812567
Email:kf@xlysauc.com
财务部
电话:0571-87808099
传真:0571-87812600
Email:cwb@xlysauc.com

法务部

电话:0571-87896778

传真:0571-87812567

Email:fwb@xlysauc.com

文宣部

电话:0571-87896778(842)
传真:0571-87807077
Email:wx@xlysauc.com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