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马图珍藏中不朽的冠冕之作,此壮丽而恢宏的密集不动金刚像,呈现藏传佛教中引其修行者达至开悟证道之理想之崇高本尊。佛父与佛母结莲华跏趺,象征以圆满密法之修行而得佛性之超然境界。造像高五十一点五厘米,为所有释出于世之密集金刚像、乃至所有西藏铸造之双身像中最为庞大的作品之一。密集金刚与西藏最伟大的历史人物宗喀巴(1357-1419)之教法深深相连,而此造像亦依宗喀巴所启蒙之西藏文艺复兴风格而造。![]()
「甘丹文艺复兴」——此造像所诞生之时代,正为一段宗教之造诣、哲学与文学之成就、艺术之创造皆被称为「量子爆炸」般的辉煌时代。创立格鲁派的宗喀巴大师以革新与复兴藏传佛教为己任,激荡起十五世纪这一世代令人惊叹不已的宗教与艺术之斐然跃进。西藏各教派间的竞争与合作,以及西藏王族与中原宫廷的资助,皆为支持此蓬勃发展之重要力量。
![]()
Lot 20
铜鎏金密集不动金刚像
藏中 十五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611号
高51.5厘米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
估价待询
诸多藏中地区最为显赫之寺庙皆肇建于此间,其殿堂内之佛教绘画与造像见证着艺术变革的波澜壮阔,正如甘丹寺(1410)、江孜巴尔曲德寺(1418)、俄尔寺(1429)以及扎什伦布寺(1447)。甘丹文艺复兴远远逾越藏中的地理边界,影响遍至藏东及藏西。为创造有史以来最壮观而瑰丽的杰作,喜马拉雅各地的艺术家在此集结,令各地之艺术传统对此之重大影响彼此融合,令西藏艺术臻于成熟。![]()
得益于此前邦瀚斯曾呈现之一尊风格近似之珍贵观音造像(上图,邦瀚斯,纽约,2018年3月19日,拍品3033)所带有之丰富历史信息,此尊震撼的密集不动金刚像得以确认为十五世纪时于藏中地区所造。观音像刻有铭文,记述铸造此像的艺术家、王室供养人、寺庙以及督造此像之萨迦派传承。学者瓦特对此铭文之解读构建出西藏艺术史的重要一页,明确此观音像应铸造于藏中之日喀则,时间为1425年至1430年之间,更识识出这位与文艺复兴遥相呼应的「西藏米开朗基罗」之名为索南坚赞,如今可在私人珍藏与博物馆之中辨认出其无与伦比的作品的身影,而在此之前,它们已被誉为西藏造像艺术殿堂之拱顶。![]()
此密集不动金刚与千手观音的风格与细节如出一辙,强烈地宣告着二者出身于同一艺术传统。相似的面容,纤细的肢体与柔和的姿态,与十五世纪前之西藏造像所崇尚之身形的纪念碑般的壮阔之美截然不同。宝冠下铺着一道典型的鬈发绺。珠宝形制极为相似,几乎所有珠宝皆由共同之设计元素构成——或见三片莲花瓣托一枚绿松石细珠,再置于尖头五瓣叶片之上,或见绿松石如花般衔于莲花蕾之下。尤为极致的是此花样饰物皆上刻细线,勾勒出盎然生机。![]()
目前可归为索南坚赞工坊所造之像之完整目录列于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其系列编号为 5157)。诸多工艺非凡的顶级作品赫然在列,如苏黎士瑞特堡博物馆所藏之铜鎏金大威德金刚双身像及密集文殊金刚双身像(见上图),以及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密集金刚像(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 59837号)。![]()
然而,在这一艺术传统中,无任何一尊坐像之体量可与此密集不动金刚像相提并论。事实上,此尊密集不动金刚像如此震撼之体量,或令其成为所有曾经释出于世的造像中最大型的西藏双身铜像。双身像以佛母与佛父欢喜相拥之态,象征智慧与慈悲之结合,堪称藏传佛教艺术最具魅力之题材,成为其宗教之独特意涵及物质文化之代表符号。双身像频繁地被用于表现密集金刚等藏传佛教之本尊,为密宗中重要的一类「观想神祇」。其他备受喜爱之本尊包括胜乐金刚、大威德金刚、喜金刚及时轮金刚。这些本尊与围绕其身边的伴神置身于曼荼罗之中,构成密宗《无上瑜伽怛特罗》教法之主题。![]()
《秘密集会怛特罗》在西藏被尊称为「怛特罗之王」,正是此尊造像所呈现之文本。此怛特罗约于750年至850年间成书于印度,并于11世纪时译为汉文与藏文。《秘密集会怛特罗》被认为是第一部由释尊所授之怛特罗,为《无上瑜伽怛特罗》之根本文本。![]()
梵文Guhyasamaja译为「密集」,意即「引修密者至开悟之各秘密因素之集合」。此集合指向中央本尊与环绕坛城的眷属神祇。本尊密集金刚现身以金刚不动佛拥明妃触金刚之形象,表现位于坛城宫殿中央之金刚部五智如来中东方阿閦如来之秘密集合。五智如来之另四尊则以本尊手中所持之法器得以表现,即大日如来之法轮、阿弥陀如来之莲华、 宝生如来之摩尼以及不空成就如来之宝剑。
![]()
Lot 21
因此,尽管此尊庞大的造像原应位于一座壮观的坛城曼荼罗中央,由一众小型造像环绕,其中一些十五世纪之造像已被辨知(如上图),但此密集不动金刚本身以完满具备五智如来之象征,使得这座曼荼罗之要义于其一身得以彰显。
![]()
高18.8厘米
估价:60,000 - 80,000欧元
作为将甘丹文艺复兴推动而起的力量,宗喀巴以身为杰出的学者与佛经以及密续之阐释者而著称。《秘密集会怛特罗》流传至今时今日之完整,便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宗喀巴之不懈努力。格鲁派正是崛起于宗喀巴之追随者之中,并且其令人惊叹的成就也激发着、甚至直接支持着萨迦派、噶举派与宁玛派之无比的创造力,共同构成了甘丹文艺复兴的特殊时代氛围。
这尊威仪凛然的造像极可能曾作为其殊胜的密集金刚曼荼罗之中央神祇。其于十五世纪时为西藏中部的庙宇建造而铸,高度超越置身西藏之外的所有藏传密集金刚像或任何双身像。无论其供养人为何——无论是当年曾经委托索南坚赞造像的萨迦传承,抑或是虔诚地尊崇密集不动金刚的格鲁传承,此尊史诗般磅礴的重器诞生自藏传佛教之宗教与文化之黄金时代,无可争议。其不灭的光辉,映照着宗喀巴大师的峥嵘与传奇,以及西藏历史中一段再无可与之相较的艺术巅峰。
![]()
——宗喀巴(1357-1419),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者
![]()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
这尊罕见的神祇手持十字金刚杵及金刚铃,正为摧破金刚,可消除修密者不洁与疾病,摧破一切障碍、恶业与衰败。其双眼圆瞪,气势撼人。此铜像鎏金厚重而华美,镶嵌绿松石,身形圆润柔和,体现出尼泊尔造像之影响,为丹萨替寺庙之典型风格。![]()
丹萨替寺曾经为藏中最为显赫的寺庙,由帕竹噶举派兴建,其寺内多座吉祥多门塔上曾经装饰着无数精美的造像,金碧辉煌。摧破金刚像之天衣上刻花纹,再间隔以数道连珠纹,莲座内层花瓣饱满而尖端带有纹饰,为此像与其他数尊丹萨提造像共有之特征。![]()
Lot 9
铜鎏金宝帐大黑天像
西藏 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605号
高16厘米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
估价:100,000 - 150,000欧元
![]()
宝帐大黑天为萨迦派之主要护法神祇,然而铸造此像之艺术家却极富创造力地摒弃其一贯凶猛骇人之外型,将其塑造为憨态可掬的形象,身材丰满,面容喜人。此作品之工艺极为精湛,细节精妙,比比皆是,蛇形耳环虽小却灵动,虎皮裙正反面皆刻画独特花纹,足下外神之长发垂下盖过莲台,皆与众不同。![]()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
尊胜佛母神情慈悲,姿态柔和,三面八臂,各持法器或施手印,赐予信众长寿平安。主臂持十字金刚杵,象征力量坚不可摧。其余手臂左右呼应,右侧持无量光佛、象征智慧之箭及予愿印,左侧则持象征无量光佛化身之无量寿佛之宝瓶、象征慈悲之弓及无畏印。
![]()
十五世纪之时,西藏造像艺术融合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原艺术之风格,达至其巅峰时期。佛母纤瘦颀长之身形、宝冠之样式以及镶嵌的绿松石,体现出古老的印度及尼泊尔传统。然而,佛母面容端庄雅致,无疑体为中原地区审美之风潮。
![]()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此张唐卡之画工极为精湛,设色明丽而和谐,神祇之殊胜与山水之优美交相辉映,无比夺目。智行佛母出自喜金刚密续,与十二臂红象鼻天及欲帝明王被尊为「大红三尊」,皆属萨迦「十三金法」。佛母采舞立姿,身披华美璎珞,手持花弓、花箭、花钩及花索,满弓将射,扫除无明与灾祸。![]()
唐卡之风格与北京雍和宫所藏之唐卡十分相似。雍和宫为雍正帝旧邸,乾隆年间改为藏传佛教庙宇,多位西藏及尼泊尔工匠工作于此以完成此愿景。绿色小丘构成的郁郁葱葱的山景、浅绿及浅粉色晕的祥云、背光后的褐色云烟,皆为此唐卡逾其他雍和宫唐卡共有之特征。此外,此唐卡之构图被清晰地分为近、中、远景三段式,与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所命造之唐卡构图相同。![]()
乾隆皇帝热忱于藏传佛教,其于1779-80年间为迎接班禅喇嘛而造之须弥福寿之庙之唐卡与此唐卡具有上述相似之处,尤其是色彩之运用。
![]()
Lot 25
铜鎏金佛陀像
西藏 十六/十七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634号
高28.2厘米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
![]()
Lot 24
铜鎏金宝冠佛像
西藏十五/十六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629号
高25厘米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
![]()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估价:10,000- 15,000欧元
![]()
Lot 8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西藏 十四世纪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网4614号
高12.5厘米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
估价:15,000- 20,000欧元
![]()
来源:克劳德·德·马图珍藏,布鲁塞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入藏克劳德之收藏灿若繁星,其中自有磅礴之重器,然而小巧之作中亦不乏题材罕见如摧破金刚像者,或风格别具一格、匠心独运者,如宝帐大黑天像。此绿度母像无疑属于后者。其造型如此古朴而典雅,身形柔美,开脸端庄,莲花别致,装饰简洁,烘托着宝石璀璨。![]()
造像鎏金明亮润泽,莲座前方花瓣大开,后侧却留白并漆红,正为古老的卡萨马拉王国造像之独特风格。此王国曾于十三至十四世纪之间统治尼泊尔及西藏西部,如今已荡然无存,仅有数尊造像留传。![]()
巴黎拍卖时间
2022年10月4日
请扫描下图中二维码查看详细图录
![]()
![]()
查询
谭远卓
dora.tan@bonhams.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