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眼中,武备这一文物门类是如此神秘、霸气又略显小众,与当代生活稍显遥远;而在刀剑收藏爱好者眼中,从材质、工艺到背后的历史文化,武备的价值仍有许多方面尚待挖掘……
文丨本刊记者 王菁菁
那么,藏于深宫的“神兵”有哪些种类?它们带有怎样的传奇色彩?借此国内最大规模武备文物展开幕的契机,近日,《中国收藏》杂志记者专访了策展人、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部典章文物组馆员魏晨。在魏晨的解读下,我们一同揭开尚武背后那些被尘封的往事吧~
什么是清宫武备?
由于都是清宫旧藏,故宫的武备文物一般被称为清宫武备,大致包括冷热兵器两大类。其中冷兵器细分为刀剑匕首、弓箭櫜鞬、马鞍盔甲等种类;火器则包括火枪、火炮、火药、炮弹等,总数在万余件。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为皇帝御用,因此无论是材质选用还是制作工艺,皆属上乘。
以下便是此次亮相的部分武备文物展品,不妨先来想象一番清代大气磅礴的“阅兵”场景。
清 金银丝花纹缎櫜鞬
櫜长36厘米,宽26厘米;鞬长80厘米,宽34厘米
这件吉礼所用櫜鞬以皮胎制成,用绒及金银丝缎组成花叶图案,绿皮边,面镶铁鋄金镂虁龙饰件,上嵌蓝宝石;櫜背壶三,面为黄绒,绦带一根。
清 冷鉴、黄门等合画《皇朝礼器图》册
其上绘有櫜鞬。据《左传》记载:“櫜鞬,盛放弓失之器。”櫜以受箭,鞬以受弓。清代皇帝的御用櫜鞬按等级可分为吉礼随侍櫜鞬、大阅櫜鞬、行围櫜鞬、随侍櫜鞬等。如吉礼祭祀时,皇帝需身着吉服,佩带吉礼随侍櫜鞬。
清康熙 木花纹桦皮康熙帝御用弓
通长90厘米 宽67厘米
弓有等级之分,每一级弓拉开时所需要的气力不等。据说,康熙皇帝臂力惊人,可拉开十五力之弓(至少需用力165斤),连射13握箭(握为长度单位)。
清 骨镞皇帝随侍兔叉箭
长110厘米
根据狩猎对象的不同,满人选取箭支时亦有区别。如今故宫收藏有近万支箭,此次展览甄选其中30余支,包括射熊、射虎、射狼、射鹿、射兔、射鸭、射鱼等箭,展现了满人对于狩猎的细致和重视。图为雍正皇帝御用兔叉箭。
清乾隆 铅弹
清初诸帝力图保持、发扬尚武精神,且身体力行。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承德建木兰围场,从此成了清代秋狝习武之所。康熙晚年曾自豪地说:“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乾隆更是将他狩猎成功后所使用的每一颗铅弹都保存了起来,并详细记录了狩猎的日期、猎物的名称、所用的火枪等信息。
清 玉雕花柄绒鞘匕首
长45厘米
据清代档案多处记载,皇帝的寝宫内、床上都会放置匕首。它们有的是内务府造办处制作,有的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应系贸易、进贡而来。这些做工精细、造型精美的匕首,为清宫武备文物的艺术性增色不少。
清乾隆 木柄鲨鱼皮鞘德兴剑
长99厘米
此为乾隆皇帝御用“德兴”剑。剑柄木质,护手和柄头为铁鋄金镂空花卉纹。剑身钢质,一面隶书“天字七号”和“德兴”剑铭;另一面隶书“乾隆年制”款及一人用剑一人拱手图案。此剑重24两,被命名为“德兴”,是清代以武立国、以德治国的体现。
清同治 铜“健锐营”合符
长14厘米
在第一次金川之战中,当地人设立的“战碉”让清军久攻不下,损失惨重。乾隆皇帝于是令在西山脚下仿造金川战碉,组建了一支善用云梯的“特种部队”。战后,乾隆皇帝令其军组为营,正式命名“健锐营”。此合符为“健锐营”信物,制成后一分为二,供持有者双方相互印证。
一号武器:“神锋”
一把精巧的佩刀,曾是乾隆爷出席重大活动时随身佩带的重要礼器,它却不小心丢失了。历史真相是什么?
魏晨:武备类文物在故宫180多万件藏品中,数量占比不算高,但重要性不言而喻。自古以来,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满族又是一个以弓马取天下的民族,尚武的精神在清代统治者的思想里根深蒂固。
此次展览我们一共分了三个单元,第一单元选择展示的第一件文物是乾隆皇帝御用的“小神锋”,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其原型是金川地区的藏刀形式,但乾隆皇帝做了一些改变,比如把原本的刀尖子改成了剑尖子,在刀身的一侧命人用鋄金工艺制作了一条金龙;刀鞘部分,把原本的铜边鞘换成了银边鞘,上面的网格也由铜网变成了鋄金网格。这种鋄金工艺是古代普遍将铁和金结合的一种方式,首先将铁表面刻上细密的网格,然后将金箔或者金丝勾勒出图案,压在网格之上。通常来说,鋄金的厚度决定了工艺的难度,所以这把“小神锋”堪称清代武备制作工艺的代表之作。
清乾隆 鲨鱼皮嵌宝石柄鋄金鞘“神锋”剑
长63厘米 宽8厘米
剑身钢质,前锐,单刃,背衔金龙。近柄处一面鋄银铭文“神锋”,另一面为“乾隆年制”。剑鞘、剑柄皆为木质,蒙鲨鱼皮,遍饰规则形状的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
而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更是深厚非常。礼分五种,包括了古人的一切活动,其中的吉礼就是祭祀,它是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乾隆十五年,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了一把“神锋”作为吉礼随侍佩刀,皇帝在出席祭天祭地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时都会佩带。这把刀目前收藏在法国军事博物馆。
我曾看过一条档案,记载的是乾隆五十五年,有一位太监奉命带“神锋”从养心殿去圆明园,他把“神锋”拴在了马鞍上。走到西四的时候,马突然惊了,把他给摔了下来;他爬起来追马,追上以后发现刀已经不见了。为此,乾隆皇帝还批评他,说这么重要的东西,居然不随身佩带?然后罚了他的俸禄,一些相关人员也被牵连而受到了惩罚。并且这位太监还专门就这次过错写了一个类似于供状的东西。由此可见,从那时起“神锋”就已经丢失了,之后它是如何辗转流落到法国的还需要考证,但并非是像有网友说的那样被八国联军抢走。
就在制作“神锋”的同年,乾隆皇帝也做了两把“小神锋”,此番展出的就是其中一把。它与丢失的“神锋”基本一模一样,只是略短一点儿。
二号武器:“尚方宝剑”
说到此次最具故事性的展品,当属第二单元中的遏必隆腰刀。它是此次不折不扣的明星展品。
魏晨:这把刀有名到晚清时期的日本学者增田贡都会问及其名字的由来,然后被告知此刀在清代有“尚方宝剑”之称,其重要性堪比日本三大神器之一的草薙剑。
刀的主人遏必隆是清初重臣,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皇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康熙亲政后,封遏必隆为一等公兼太师,其女是康熙第二任皇后,即孝昭仁皇后,风光无限。康熙十二年,遏必隆病故,此刀入藏内府,70多年都未曾露面。直到第一次金川之战。乾隆皇帝派遏必隆之孙讷亲去前线督军,一到金川,讷亲就扬言说三日之内要拿下金川,结果打了一场大败仗。自此他开始畏首畏尾,每天躲在军帐中遥控指挥,士气日益受损,整个军队怨声载道。
消息传回朝廷,乾隆皇帝一看,这样下去成何体统!于是在乾隆十三年,他又派大学士傅恒到金川前线顶替讷亲,并在临行前将遏必隆刀作为“尚方宝剑”赐给了傅恒,让他用这把刀将讷亲正法于军前。也就是说乾隆皇帝要用祖父的刀,取孙儿的命,这一招的确挺狠,毕竟讷亲在当时也算是重臣了。而这一斩,整个清军为之振奋,没过多久就大获全胜。可以说,傅恒用遏必隆刀平定了金川,也让这把刀的威望一下子就提升了。
咸丰元年,广西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咸丰皇帝派赛尚阿去平息。因为担心塞尚阿“秉性慈柔”,咸丰特意赐其遏必隆刀,告诉他有不听令者或不进而退者,可用此刀先斩后奏。并且咸丰皇帝还专程为此刀制作了一个写着“神锋握胜”的牙牌,上面盖有他的朱文印章,希望塞尚阿
能像傅恒一样,神锋在手、握胜而归。然而很可惜,塞尚阿最终还是辜负了皇帝的心意。咸丰一怒之下,就将这把刀尘封在了宫中。
清 木柄鲨鱼皮鞘腰刀与木柄金桃皮鞘腰刀
图前者为著名的遏必隆刀,长100厘米,宽10厘米,刀身钢质,上刻“奔狼”图案。牙牌一面刻“神锋握胜”和“咸丰”朱印,另一面刻“遏必隆玲珑刀一,乾隆十三年赐经略大学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过”。图后者长100厘米,刀身一面刻“道光壬寅”,另一面刻“神锋至胜”。《清稗类钞》载:“相传遏必隆玲珑刀,有雌雄各一,风雨之夕,辙现紫色,盖杀人至多也。
遏必隆刀局部
虽然遏必隆刀在咸丰之后便不再有所功用,但这并不妨碍它的故事在民间愈演愈烈。我曾在史料档案中看到,据《清稗类钞》记载,相传遏必隆刀有雌雄各一,每逢风雨交加之夜,刀身会呈紫红色,那是因为杀人太多的缘故。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记载时,我就认为未必是空穴来风,后来便将库房收藏的刀都挨个儿看了一遍,发现当中只有一把与遏必隆刀一样带有紫红色刀套。更巧的是,这把刀的背面有“神锋至胜”四个字,跟神锋握胜完全能对应得上。于是我进一步推测,这应该就是民间传说中“雌雄各一”的另一把,所谓刀身呈紫红色,指的即刀套。因为当年百姓是接触不到宫中之物的,有可能是某个太监在雷雨夜看到了这把刀,一传十、十传百。此次展览我们尝试解释呈现了这个所谓的民间传说,也算是将遏必隆刀的展览性和故事性进行了一个很好的结合。
《中国收藏》2022年9月刊
编辑:陈曦 校对:子毅
《中国收藏》杂志
还不赶紧订一套!
一本杂志,还有“试听”双重体验。《收藏夜话》音频及视频号背后故事,都将在杂志独家呈现。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中国收藏》带您踏上探寻传统文化的奇妙之旅,静静享受一顿下午茶。
一个月40元的投资,贵吗?一点也不贵。知识无价,独立的观点无价,带给您的精神财富更无价。
杂志每月1日出版 零售价40元
全年12期 订阅价48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2-688 订阅热线11185
文章转发自中国收藏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