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黄金周假期即将开启,嘉德香港十周年庆典拍卖也逐步提上日程。在几千件拍品中,小编发现有一幅书画小品册挺有意思。
此册页多年来流散海外,1990年,此册页于纽约拍卖行释出,打破了画家的作品拍卖纪录。后于2010年,在香港收藏团体“敏求精舍”举行的“博古存珍—敏求精舍金禧纪念展”再度现身。此次秋拍再度释出,让小编不禁对这个画家——有点叛逆的怪老头,产生兴趣。
他不算饱经忧患的人,没有卑微的生命历程,颠沛流离、身世沉浮也谈不上,只是日子过得有些窘迫。但作为扬州画派的名家(黄宾虹将之列于“扬州八家”之一),他混到最穷也是凭真本事的!他便是被称为“边芦雁”的边寿民。
边寿民 《十二月令江南风物册》丁卯(1747年)作
册页十二开、水墨纸本24.1×30.7cm(每幅)
图源:嘉德香港
七次“落榜”后
立下终生不仕的人设
山阳边氏(山阳,今江苏淮安)是世代书香之家,但边寿民祖与父都无功名,属于寒门。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淮安,经济活跃,文风鼎盛。而边寿民在当时的文化圈内也算得上一名人物,“以文章雄一时”,与里人陆立(字竹民)、周振采(字白民)合称“淮上三民”,经常谈诗论文,风雅一时。
边寿民 (1684—1752年)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岁的边寿民轻轻松松考上了秀才。没想到的是,20岁是他仕途的起点也是终点。
21岁之后将近二十年里的7次“落榜”成为了他绕不开的痛,历史记载里的“七赴乡闱而不中”成为他永远抹不掉的黑历史。看来文采卓越也拼不过科举的应试规矩,他的仕途也就止步在了秀才。
与官场无缘,干脆就专心搞艺术了。自此,他给自己建立了终生不仕的人设。边寿民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甲午重阳后五日病余题螯菊》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作。由此可知,边寿民约三十岁才正式开始画画。
边寿民《瓶菊图》天津博物馆藏
画芦雁
达到了“雁我两忘”的境界
不与功名纠葛,那就与山水为伍。40岁前,边寿民就画誉名满江南,绘画业务也搞得风生水起。
他创作的题材大多都是身边寻常物事,在文人画最热衷的题材上倒是显得漫不经心,最喜欢的还是他隐居之地与之朝夕相伴的芦雁,这是他独步画坛的绝技,也成就了他“边芦雁”的雅号。
鸿雁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五代黄筌、徐熙,宋代崔白,元代王渊,明代林良、吕纪等均有画雁之作。但在边寿民之前,从来没有人能把雁画得这样可爱、这样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他能做到这一步不是靠临摹,而是靠结屋水边,长期观察。
边寿民生活在淮安,地处在京杭大运河的中部,气候温暖湿润,这里环境非常适合各种鸟类尤其是芦雁生活。为了便于观察芦雁飞鸣、食宿、游泳的情态,他选择远离市井繁闹,在四面环水的芦苇滩上,用芦苇、泥巴垒墙,搭建了屋子,起名“苇间书屋”,自称“苇间居士”。
他笔下的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曲尽其态。边寿民还以墨竹法写芦,疏而遒劲,更使他的笔下的芦雁图交映生辉、出神入化。郑板桥有诗赞云:“画雁分明见雁鸣,缣湘飒飒获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
边寿民 《芦雁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可以说,芦雁是他一生的执念,在一遍遍的描摹刻画中,其炉火纯青的水墨技巧在这些画作中得以全面展现。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自度前身是鸿雁,悲秋又爱绘秋声”,达到了“雁我两忘”的境界。
穷是靠实力的!
不肯低头给权贵作画
他虽画名远播,却始终都没能脱贫,原因和许多扬州画派的画家一样,骨子里的倔强和文人小傲娇在淡泊名利中愈加膨胀,不肯低头给权贵作画。
他在家一般不轻易将画赠予他人,凡想得到他墨宝的商贾巨富、达官贵人必须找到他的好友出面说好话,才肯收下“润笔”。但还不能着急,有时放在角落的“润笔”都落下灰尘,他还没有替人家动笔。遇到性急之人不断地来催画,他便扔下一句话:“你把银子拿去吧!”这时,求画的人便弯腰合手作揖道:“对不起先生,怪我无礼,不急!不急!等先生有空再画。”
其实他并非没有机会跻身官场。当时还是亲王的四爷胤禛就非常喜爱他的画作,曾经在王府中“张其画四幅于屏”。
边寿民也算是被四爷看上过的人,他完全可以趁机以画邀宠,求个一官半职的。雍正继位后,有人劝他“一游都门,可博进取”。可他却一笑了之,这算是间接拒绝了帝王的垂青吧。
正如他这首《满江红·苇间书屋》明志的那样:
万里归来,就宅畔诛茅结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绿。安稳不愁风浪险,寂寥却喜烟霞足。更三城宛转一舟通,人来熟。泉水冽,手堪掬。瓮酒美,巾堪漉。只有情有韵,无拘无束。壮志已随流水去,旷怀不与浮云逐。笑吾庐,气味似僧寮,享清福。
市场可见泼墨芦雁多
干笔小品甚少
边寿民长于泼墨芦雁和写意花卉,这点人所共知,而其淡墨干笔的小品,也尤为佳妙。
平常,市场可见泼墨芦雁多,干笔小品甚少。这次嘉德香港上拍的这套《十二月令江南风物册》,以梅花、荷花、牡丹、莲蓬、芭蕉、老松、茄瓜、笋菇、篱豆、石榴、忘忧草、蚌壳等江南风物入画,共十二开,书画相发,为市场罕见的边氏佳作。
边寿民 《十二月令江南风物册》(局部)
此作作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边寿民已经63岁,正是其学识丰富、笔墨老道之时。此册纯以枯笔皴擦而成,洋溢着笔情墨趣。
边寿民 《十二月令江南风物册》(局部)
他着重从物体的体积、结构、质感出发,将他笔下的茄子、瓜果、莲蓬等蔬菜瓜果及花卉细细皴擦,将它们描绘得颇具体积感,唯外轮廊仍用线条勾勒,非工非写,配以诗词题跋,别具风味。使作品产生清淡厚重之感。
边寿民 《十二月令江南风物册》(局部)
此《十二月令江南风物册》,经龚易图收藏。龚氏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他进士出身,后历任江苏按察使、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晚年在上海筹办织布局,发展民族工业。1888年辞官归里,在福州广筑园林,双骖园即为其中之一。家富藏书,庋楼藏书10余万卷。
龚易图于此册后纸题曰:
颐公以画雁得名,相传苇间结屋,住宿其中,以寻雁之神趣。此亦伯时画马意也。观此笔墨楚楚,知不独画雁擅长。首幅款语:从今断火食,饮水读仙书。斯其得力处也。人谓其善画而不善书,亦由钩斫处过于着力耳。然其款识秀逸,亦自不相掩。同治十二年十二月,易图记。
龚易图题后纸
“终日不与尘世,日亲楮墨”成为边寿民后半生奉行的原则,他也算是“扬州画派”里穷得有始有终的人。他倾尽毕生心血所着迷的事儿——等雁、赏雁、咏雁、画雁,试问有多少人可以做到?
参考资料:
《扬州画派画家边寿民生平再考订——兼论画家声名的自我营建》)
《老淮安清代书画名家边寿民——泼墨芦雁,至今无人能敌!》
官方视频号
带你现场看展
·
·
往期精选
·
·
文章转发自收藏拍卖杂志,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