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江苏省国画院写生团在华山
川蜀、江浙、东欧、西北、东北,这是傅抱石自1940年代开始构建的山水世界版图。
他与西北风物的结缘是1960年。这年,江苏省国画院正式成立,傅抱石被任命为院长,继而他率领画院三位领导、四位老画家以及艺术院校的五位青年师生,一行共计十三人,远赴祖国的中南、西北、西南、岭南六省十余市,参观访问、写生创作、交流展览,为期三个月,行程两万三千里。
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写生长征”。经由此次写生,傅抱石饱游祖国河山、沃览风土人情、瞻仰人文古迹,领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貌,将自己的创作触角,从江南山水拓展到了大西北的黄天厚土以及圣地延安、西岳华山和三峡灯火,一大批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诞生。
本季大观夜场中隆重登场的这件《高山仰止》,便为傅抱石两万里写生归来之后,将这次壮游的心眼所得与手中笔墨消化圆融,在1962年以奇险巍峨的西岳华山为图式来源,倾力创作的一件馆藏级的磅礴巨制。
傅抱石1904-1965
高山仰止
镜心 设色纸本
壬寅(1962年)作
178×96.5 cm.约15.5平尺
题识:壬寅九月将有杭州之行。傅抱石南京并记。
钤印:抱石之作、踪迹大化、往往醉后、壬寅
展览:“现代中国书画展览”,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香港集古斋联合举办,1984年4月。
著录:
1.《傅抱石年谱》,第2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傅抱石年谱》,第408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年版。
出版:
1.《现代中国书画展览》,第1页,香港集古斋,1984年版。
2.《傅抱石画选》,第73页,朝华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3.《其命维新:纪念傅抱石诞辰一百周年》,第5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4.《傅抱石大典》,第285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版。
5.《傅抱石精品画集》,第1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6.《傅抱石全集·卷四》,第247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来源:香港1993年秋季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专场封面,第150号拍品。
写生团在华山青柯坪速写。左二亚明、左三魏紫熙(前)、左五立者傅抱石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中国画发展至近代笔墨技法已经非常成熟,近代诸家写画山水要面临的一大挑战,即是如何在已经高度成熟的点、线、皴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开拓出新的路径,点破壁垒,萌芽新发。“线”在传统国画中的民族性地位无可置疑,而在20世纪中国画家的创作中,他们对于“线”的挑战却屡见不鲜。比如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黄宾虹以短线与点子替代长线所形成的浓厚风格、潘天寿指掌并用的指画、张大千晚年瑰丽无双的泼彩,各家都在实验中找到了个人样式。这也在客观上将“线”在传统国画中的固有表现形式进一步生发,净化了真正意义上的笔墨传统,开启了现代画家的原创精神。
在诸多鼎革者之中,傅抱石对于传统的突破不可谓不大。他所独创的 “抱石皴”以破笔散锋为笔法极致,通过运笔的顺逆、提按、疾徐、轻重、顿挫等的丰富变化,充分发挥笔锋、笔腹、笔根的表现力,因势利导,随势生发,“线条出自毫端者,细如游丝;出自笔肚与笔根者,则有飞白与块状擦痕,或者疾涩粗率的线形”,笔毫动旋运转之际,一管而尽方圆曲直、凸凹阴阳、粗细大小、动静刚柔变化之能事,凌厉飞动,行气如虹,如水之就深,如火之炎上,吞吐自如,气贯斗牛,笔墨所至,化为满纸云烟,但见烟霭浮动,宇宙鸿蒙,天机诡谲,不可端倪。
20世纪60年代初,傅抱石的绘画创作达到了个人高峰。在1962年10月,傅抱石因臂疾携夫人罗时慧、长女傅益珊赴杭州休养。此幅《高山仰止》就作于傅抱石赴杭州前。
出版物封面
是幅曾为中国国际书店(今改为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藏品,在1984年4月曾于香港集古斋与中国国际书店联合主办的香港“现代中国书画展览”上展出,列于展览目录第一号,并标明为“非卖品”。再此之后,这件《高山仰止》又先后经包括1988年北京朝华出版社《傅抱石画选》在内的7次权威出版发表。1993年,《高山仰止》作为香港拍卖会《中国近现代书画》封面首次亮相拍场,并以167万港币成交,这在当时是一个足以震动中国书画市场的的高价。
《高山仰止》画面主体之山石傅抱石以墨笔快速勾皴,长线短线同时斜劈而下,类似于斧劈皴和乱柴皴表现出山势的陡峭险峻;山脚处则提笔横向出锋,再转锋折下,以类似于折带皴突显错落嶙峋的山石岩壁;远山以揿倒的笔锋擦出淡墨块,提笔侧锋横刮,再辅以破笔点苔。连片的枝叶,严整致密,似蕴含着千古波澜。
整幅画中,出自毛笔毫端的笔触细若游丝,出自笔肚与笔根的皴擦是飞白或疾涩粗率的线形,笔毫运转之间,曲直方圆、动静刚柔等多种变化产生凌厉飞动的效果。
此幅中“抱石皴”尤其显得潇洒随意、酣畅旷达,这其中包含了传统笔法的精髓,但又与之大相径庭,史无前例而又包罗传统的旷世笔法。正如傅氏兄弟为父亲所作的《回忆点滴》所言“时而使笔锋散开,时而又使它收拢;时而卧笔擦出大片的墨迹,时而提笔勾出挺拔的线条。墨笔的干湿浓淡,用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刚柔,物体的虚实隐现,这一切都在那一支毛笔之下魔术般的显现。”
画中拾阶而上的高仕与书童,为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高仕宽袍大袖,策杖在前,书童背负箱笼,亦步亦趋。人物勾划清晰,衣纹须眉丝皆刻画入微,神形毕肖。
从整张画的布局上来说,近山取法北宋山水顶天立地式布局形成遮天蔽地之效果,而点景人物设计在画面右下角,在山水密林中清新脱俗而出,人物的细致与高山的巍峨形成强烈对比。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如是之。
中国嘉德联系方式(滑动查阅)
文章转发自中国嘉德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