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卖行 - 2022年10大拍卖公司排行榜

三水仓专稿:怀抱信仰的力量——香港邦瀚斯「诚虔韵映」

  • 邦瀚斯Bonhams
  • 2022年11月29日09时


转眼又到了岁末,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见证了世间百态,相信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对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领悟。
当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闲暇之余需要什么?或许回到最原始根本的状态,人们会捡起树枝在地上涂画,不论是情绪的抒发,愿望的展现,或是对不幸的逃避……艺术都是本能的驱动力。这便是艺术作品的魅力,在时见时不见的星光间,他们给人以寄托,也是一代代人类文明存在的记忆。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正如我们欣赏着喜马拉雅艺术的独特与张力,也沉醉于佛陀静谧的笑颜。黎明前的黑暗里,一丝微光也足以温暖人心,愿世间三千烦恼,在佛陀的微笑中得到安慰。

交织着不同的回忆,独特而美好的喜马拉雅艺术,蕴含着审美之上的宗教内涵,今天我们来看香港邦翰斯的「诚虔韵映」的宗教艺术专场。喜马拉雅版块「诚虔韵映」向来是邦翰斯的强项,其高品质、传承有序的拍品在业界厚积薄薄,如今有口皆碑。

尽管内地的佛教艺术品市场不如前几年强势,但邦翰斯始终以其专业性作为支撑,每一场呈现的拍品都一如既往延续着国际大拍应有的高水准。当然从拍场最后的成交数据,也不难看出国际市场对于「诚虔韵映」的认可。

喜马拉雅艺术市场,随着越来越多独具慧眼的内地藏家的强势参与迅速崛起,又随着口罩笼罩的恐惧而降温。但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门类,原有的国际藏家却一直不紧不慢地维持着他们的热爱,坚定而深入。
回到喜马拉雅艺术本身,这种艺术本身便是独具魅力,造像、唐卡、法器……不同时期、地域的佛教艺术品,并以不同的材质呈现。佛,本是人心中的佛,一捧沙土、一抹木材,一块顽石、一片铜矿,甚至是空中的一丝云彩刻佛之人在刻佛的一刻就注入了虔诚,观佛之心怀揣信仰也由此披上荣光。从遥远的贵霜王朝开篇,梵风沿着喜马拉雅山脉,沿着历史的滚滚车轮跨越千年,值得人们代代传递、守护。

铜鎏金释迦牟尼三尊像

Lot 1027

清 十八世纪

H: 43.5 cm

HK$4,000,000 - HK$6,000,000

来源:

Herholdt Jensen Auctioneer, Copenhagen, 1995

Danish Private Collection

这尊高达43.5厘米,且富有韵律感的造像组合描绘的是的释迦牟尼三尊像,两侧的协侍应该是观世音菩萨和金刚手菩萨。释迦牟尼直身端坐,躯干健壮,两侧的协侍身姿微微扭动,整体线条塑造出如此恰到好处的韵律感。

当这件盛大的组合像置于面前,目光跟随着佛陀禅定的双手汇合到作品的中央,观者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宁静而辽阔的境界之中,尘封的历史也在此刻启动,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的顿悟、成道,以及慷慨布道的法论初转……苦难有多深,人类的荣光就有多高远。

交织着荣光的记忆,这件包含灵感的释迦三尊像,奏出了清王朝与蒙古艺术交响的篇章。也折射出了以藏传佛教为纽带,连接出满蒙之间政治联盟。眼前这件精彩的作品出自清代京城宫廷的鸿篇巨制,然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造像受到了广受赞誉的扎纳巴扎尔艺术风格的影响。

首先我们从蒙古扎纳巴扎尔风格谈起——

扎纳巴扎尔出生于蒙古喀尔喀部落,是土谢特汗王之子。作为蒙古第一世的哲布尊丹巴,他不仅在的政治见地上极富远见,更在文化、宗教、历史领域都可称为震烁古今的伟人。他一生去过西藏两次,分别在十五岁和二十一岁。在西藏期间,他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受戒,并觐见了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从西藏返回蒙古后,他开始大量建立寺庙、制作佛像,大力推动喀尔喀蒙古地区藏传佛教的发展。他与康熙皇帝感情甚笃,康熙驾崩后,耄耋之年的扎纳巴扎尔亲自前往北京吊丧。

经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的谢继胜教授和苞璐尔老师研究:尽管扎那巴扎尔在一生中没写过大篇幅的佛学著作,但他的佛教思想更多体现在他的艺术作品中。他不仅铸造了多尊佛像,还创立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扎那巴扎尔风格。这种风格在喀尔喀蒙古地区持续到十九世纪。当今,他的代表作品散布在蒙古国以及世界各地,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

据西藏书画艺术研究院喜玛拉雅中心主任刘锴老师研究:

扎那巴扎尔远见卓识使得喀尔喀蒙古一度成为清代造像水平最高之地,他曾长期亲自设计和制作金铜佛像。

对于扎那巴扎尔作品的艺术灵感,来源于尼泊尔、印度优美的古代佛像造型,同时,也参考了西藏和清宫的铸造工艺,将这些艺术门类的美学思想融会贯通后,集大成者而一举促成了以扎那巴扎尔名字命名的独特风格(简称扎派),也由此成为蒙古宫廷造像的典范。

其艺术风格,更是得到了全世界范围的认可:蒙古国学者C.乌恩曾说,「(他)使蒙古地区的铜铸造技艺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完美境地」,欧洲的收藏家惊叹的将其称之为「东方的米开朗基罗」,更有人把他叫做「草原的艺术之神」。
扎纳巴扎尔的作品有着强烈突出的艺术风格,正如Rhie所言:
(扎纳巴扎尔)雕塑的身体形态雄浑刚健,经过精细的打磨,整体圆润光洁,有着笈多时期造像的古典……面孔洋溢的青春饱满让人联想到笈多和帕拉时期的艺术作品。开脸圆润饱满,微微弯曲的眼睛,嘴唇小巧,下唇丰满。

从这件释迦三尊上,我们不难感受到扎派风格强烈的主导。但经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尽管这组雕塑像与扎纳巴扎尔的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例如相比于常见的扎纳巴扎尔造像,菩萨的五官更为锐利,眉毛的弧度更直,下巴也更尖。同时,从作品的塑造技艺来看,作品更呈现出更为典型的清宫手法。如扎纳巴扎尔造像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方式将人物铸造在基座之上,而这件作品分体铸造的几个分体铸造的部分并未直接焊接在一起,取而代之的是以榫头和榫眼的方式作为连接。

此外,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佛陀底下的底座和背后圣洁的背光,则不难发现其中强烈的清代风范。

莲花台下的是由四只雪狮撑起的底座,中间绽放的莲花显然借鉴了清代瓷器中对于花卉的展现方式。
同时造像独特的背光与目前已知的扎纳巴扎尔造像也几乎没有任何的相似之处,这样的风格特征不禁令人追溯到后藏地区的扎什伦布寺委托制作的一套特殊唐卡,这套唐卡最后经由三世班禅喇嘛赠予乾隆皇帝。从图中可见唐卡描绘了过去七佛,每一位都端坐于结满果实的树冠下,正如这件作品的树冠一样枝繁叶茂地生长在背光之上,硕果累累。

无独有偶,珍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一件乾隆时期的释迦牟尼三尊像,同样的结构与铸造技艺,将蒙古国与清王朝的艺术风格有机融合、紧紧相联。我们不难从中推测出,这类市场罕见的作品,应在北京或是多伦的清廷工坊所制,极有可能是清代皇室送给蒙古重要的政治或宗教领袖的邦交礼物。
作品本身每一处细节的琢磨,以及宏观的大开大合之间,共同交织出这件盛大的作品,带着清宫皇室的巍峨与漠北草原的璀璨,散发出独有的光华。

银鎏金五世夏玛巴昆秋叶拉像
Lot 1017
西藏 十六/十七世纪
H: 11.8 cm
HK$1,500,000 - HK$2,500,000
出版:
David Weldon and Jane Casey Singer, 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 伦敦, 1999, pl. 49.
展览:
Casting the Divine: Sculptures of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 Rubin Museum of Art, 纽约, 2013.2.11 – 2021.3.2
Eternal Transience, Enlightened Wisdom: Masterpieces of Buddhist Art, 香港大学, 2022.8.17 – 2022.10.16
来源:
菩萨道(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
借展于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1996–2005

借展于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05-2019 (L2005.9.68)

这件五世夏玛巴昆秋叶拉像也是拍场的封面作品,通过底座背面的铭文得以辨认其身份。这位高僧大德的相貌和精神状况,经由工匠的一双巧手,被记录下来。

上师的造像,属于藏传佛教中独有的写实类的人物塑像,他们在尊崇人们原有的面貌和精神状态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加入了艺术家的匠心独韵。

只见昆秋叶拉面部双眼直视前方,下眼睑轮廓突出,颧骨凸起,嘴唇宽厚饱满,表情安详中略带笑意,明显描绘了一位藏族俊逸青年的模样,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不食烟火的神佛化身。

五世夏玛巴是夏玛巴世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位,是八世噶玛巴弥觉多杰的弟子,九世噶玛巴旺秋多杰的上师,圆寂后荼毗头骨、臂骨、腿骨金刚不坏成为舍利。

夏玛巴仁波切也称为红宝冠法王,据史料记载,第一世大宝法王都松钦巴圆寂时曾预言他将转世两个化身在此世界,即噶玛巴和夏玛巴,历代转世互为师徒,相互传法,以将佛法留存于世。
五世夏玛巴十八岁时,在水虎年(公元1542年)春,在却藏隆查惹普寺,拜至尊弥觉多杰为亲教师,祖拉呈瓦为羯摩师,于足数僧众中受比丘戒。是年夏季,尊佛王噶玛巴之命,抵达红帽系主寺羊八井噶丹玛莫寺,依止大学者朗杰扎巴为师,广闻三藏经典。后遍履工布地区,向无宗派偏见之诸大活佛恩赐佛法,向当地善男信女授以观世音诸法。

本件作品又是罕见的通体银胎打造,因此具有极高艺术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活佛头戴班智达帽,颧骨突出,相貌塑造十分写实。活佛本体为银质打造,通体鎏金,只在面部呈现出银的材质。身穿厚重的藏式僧衣,覆裹周身及双腿,外搭通肩袈裟,全跏趺端坐于台座之上;台座背面刻有表证身份的铭文。一手置腹前结禅定印捧心愿果,一手结触地印,这种“释祖成道相”造型的上师像,反映了藏传佛教“视师为佛”的特点。匀称和谐的比例、自然生动的身姿、飘逸写实的服饰,展现出16-17世纪西藏造像的作品风貌。因此此尊造像很有可能完成于四世夏玛巴大师驻世期间。
本尊造像出自「菩萨道」收藏,这位藏家旅居香港多年,因缘际遇与喜马拉雅艺术结缘,从而建立了「菩萨道」收藏。这件大名鼎鼎的夏玛巴像同样在同类作品中,多次作为借鉴标准被引用比对。并长期借展于国际重要博物馆如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以及纽约鲁宾艺术博物馆。

释迦牟尼唐卡

Lot 1019
西藏 十八世纪
整体:170 x 79 cm
画心:104 x 64.7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02
HK$5,000,000 - HK$7,000,000

来源:英国私人收藏,1990s入得

唐卡的色彩斑斓与美好是湛蓝的藏地独有的艺术创作。沿着既定的度量衡,在经纬之间,每种出现在布面的色彩都闪着晶莹的光泽——这些都是取自天地之间的自然色彩,无论是青金石的蓝,松石的绿,还是朱砂的红……都因为在虔诚的描摹中更显纯粹。

当信仰皈依于一尺白布,在唐卡的咫尺之内落笔永恒,人们便得以拥抱斑斓明亮的阳光。

这件非凡的释迦牟尼唐卡作品色彩绚丽,展示出来画师卓越的绘画技以及对色彩强烈的感知,在现存的唐卡作品中更是脱颖而出——细节完美,线条利落,色泽逼人。

邦翰斯佛教艺术负责人Edward认为,这件唐卡是他从业以来所见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它在唐卡本有经纬法度之下完成了令人惊叹的细节,并表现出了优秀的美学教养——这件唐卡绝对是大师之作。

通过资料的搜索,Edward仅见的出自同一位艺术家手笔的唐卡,现藏北京故宫,是藏佛格鲁派献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事实上,两幅唐卡同样承继了西藏中部十五世纪的钦孜画派风格,背景则带有十八世纪藏东绘画特色。

作品将笔墨着重强调了人物及其宝座的描绘,以青绿渐变色弱化了背后风景的表现。位于前景中央的醒目位置是一张精致的红漆神龛宝座,四周排布了摩羯鱼,雪狮,宝象.神台两旁各有一双粉红色的莲花,托着一个中国金香炉和一碗斑点柿子。

画作中最具魅力的细微差别之一是,佛陀宝座下部一对匍匐在地的狮子。具体来说,他们以近乎温文尔雅的方式吸引观众。这种背离常规的做法表明了这位艺术家的绝对自信,唯一已知的分享这一惊人细节的唐卡是故宫博物院的上述唐卡。

莲花手观音铜像
Lot 1001
印度东北部 帕拉时期 十二世纪
H: 12.5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36
HK$800,000 - HK$1,200,000

来源:Karen Beagle Collection, 香港

帕拉王朝始建于公元750年,在公元8-12世纪主要统治东北印度的印度孟加拉邦和比哈尔邦。

上图中用紫色标记处的地域便是帕拉王朝的疆界:其疆域东起阿萨姆,西界克什米尔,南临文迪耶山,北至喜马拉雅山南麓。

然而,在1199年,伊斯兰教势力取代帕拉王朝在比哈尔的统治,而帕拉时代也成了印度佛教美术之花盛开的最后一个王朝。

后世惋惜着帕拉王朝的灭亡,更多地赞叹着其辉煌艺术 - 时至今日,人们始终将帕拉王朝视作印度东部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这是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篇章,其对后世的艺术风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身体两侧各有一茎莲花绕臂悠然而上,富有生命力。面容安详恬淡,宽额深目,具有南亚人的相貌特征。身体呈三折姿式,显得婀娜柔美。上身配饰项链、钏镯,下身着长裙,并装饰帕拉造像常见的梅花点。下承仰覆式莲座,精致的莲瓣、饱满的连珠均为帕拉造像的典型样式。作品细致地塑造,反映出帕拉造像高超的工艺水准,以及匠师铸造此像时的虔诚用心。

金刚亥母唐卡
Lot 1005
西藏 约十二世纪
尺寸:79.5 x 59.5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35
HK$1,200,000 - HK$1,600,000
出版:
Fabio Rossi, Symbols of Buddhism - Sculpture and Painting from India and the Himalayas, New York, 2002, no. 4.
Christian Deydier, Arts de la Chine et de l'Himalaya, Paris, Oriental BronzesLtd, 1997, pp. 44-5.
展览:
Rossi and Rossi, Symbols of Buddhism - Sculpture and Painting from India and the Himalayas, New York, 2002.

来源:瑞士私人藏家,1990s早期入藏

这幅唐卡描绘了红色的金刚亥母在画面中央跳着动人的舞蹈。
金刚亥母是噶举派最重要的女性本尊。其身红色,头戴五骷髅冠,面生三目,猪头在侧,相容忿怒。身形袒露,体态轻盈,以舞姿立于日轮尸座上。左手托嘎巴拉,右手持钺刀,挟持天杖,项挂五十人头蔓,腰围璎珞。金刚亥母身侧站立绿色身的佛母,红绿搭配,色彩对比强烈。唐卡的上部为上师、大成就者的形象,四周描绘佛、菩萨、护法等,画面人物众多,繁而不乱,构图规矩完满。

那伽铜像

Lot 1007

丹萨替 藏中 十四/十五世纪

H: 42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25

HK$800,000 - HK$1,000,000

来源:Peaceful Wind Gallery,圣达菲,1990 年代

《蓝琉璃》曼唐十幅

Lot 1008

西藏 十九世纪

72.5 x 59.5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04

HK$1,000,000 - HK$1,500,000

来源:佳士得纽约,2002.9.18,Lot 151

铜鎏金文殊菩萨像

Lot 1010

西藏 十九世纪

H: 23.5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45

HK$1,000,000 - HK$1,500,000

出版:冯 施罗德,印度-西藏金铜造像,香港,1981年,p. 376, no. 100C.

来源:

Lauritz Sunde,Galleri Etnografica,哥本哈根,1965

丹麦私人收藏

后世递藏

铜鎏金弥勒菩萨像

Lot 1012

藏中 十五世纪

H: 28.5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17

HK$2,000,000 - HK$3,000,000

来源:欧洲私人收藏,2001年入藏

铜鎏金财神像

Lot 1014

明 十五世纪

H: 11.3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43

HK$1,000,000 - HK$1,500,000

来源:巴黎入藏,1989年

因竭陀尊者唐卡

Lot 1018

西藏 十八世纪

整体:148 x 84 cm

画心:92.5 x 60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24114

HK$600,000 - HK$800,000

来源:

20世纪初入藏,据传

Ferri-Drouot,巴黎,2015 年 6 月 26 日,Lot 126

大日如来唐卡

Lot 1024

藏中 十四/十五世纪

尺寸:89 x 70.5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40

HK$650,000 - HK$950,000

来源:

伦敦私人收藏

加利福尼亚私人收藏,1980s入藏

铜鎏金丹萨替第九任住持扎巴喜饶像

Lot 1025

西藏 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

H: 23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11

HK$2,000,000 - HK$3,000,000

来源:欧洲私人收藏,2001年入藏

智行佛母唐卡

Lot 1030

扎什伦布 藏中 十八世纪

整体:126 x 66 cm

画心:66 x 43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24079

HK$650,000 - HK$950,000

展览:耶鲁大学美术馆,纽黑文,2018 年 12 月至 2020 年 5 月

来源:

Dr. Ernest Herzfeld

美国私人收藏

邦翰斯纽约,2012 年 3 月 19 日,Lot 1108

纽约私人收藏

铜漆金观音像

Lot 1034

大理国 约十二世纪

H: 17.5 cm

Himalayan Art Resources item no. 4727

HK$600,000 - HK$800,000

来源:

Acquired by Mr. Jean Alazard, military and police officer in French Indochina in 1956

后世递藏


堆绣帝洛巴像

Lot 1035

西藏 约十八世纪

整体: 149.7 x 99.1 cm

画心: 132 x 101.2 cm

HK$500,000 - HK$650,000

出版:

David Weldon and Jane Casey, Faces Of Tibet: The Wesley and Carolyn Halpert Collection, Carlton Rochell, New York, 2003, no. 29.

Rob Linrothe, Holy Madness, Portraits of Tantric Siddhas, New York, 2006, pp. 344-5, cat. no. 72.

展览:

Holy Madness, Portraits of Tantric Siddhas, 鲁宾艺术博物馆,纽约,2006 年 2 月 11 日至 9 月 3 日

来源:

The Caroline and Wesley Halpert Collection

Carlton Rochell Ltd., 纽约, 2003

The Rapoport Collection, 纽约

虔韵映邦瀚斯香港拍卖

展览时间:2022年10月21日-10月30日

拍卖时2022年10月30日 北京时间晚上18:00

展拍地点:Suite 2001, One Pacific Place, 88 Queensway, Admiralty, Hong Kong

详情咨询:Dora (微信:YUANZHUO-TAN


香港邦瀚斯


秋季拍卖

诚虔韵映”专场


拍卖日期及时间

2022年11月30日 (明天)

下午6时

长按二维码,阅览拍卖细目


查询

邦瀚斯喜马拉雅艺术部
dora.tan@bonhams.com
版权所有2022邦瀚斯拍卖行

关注我们


小红书


小程序


视频号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