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讲述荣宝斋的非遗故事”将以“专题”成果展示和其他学术研究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专题”分为“我经手的荣宝斋木版水印”和“我在荣宝斋装裱修复”。围绕荣宝斋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开展技艺分享、成果展示和学术讲堂等全方位学术活动,有组织地展示生产流程和展览现场,向全社会展示荣宝斋非遗技艺保护发展的成果。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画管画、刻管刻、印管印的”,哪怕一生专攻其中一项,技师仍需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才能与其他环节通力合作,以复现原作的笔墨形神。“讲述荣宝斋的非遗故事”第6期专题“我经手的荣宝斋木版水印”以一位木版水印技艺师傅和他(她)制作的水印作品为主题,介绍从原作的赏析到勾描、刻版、印刷等各个工艺流程,通过分享技艺、总结经验,形成内外部交流学习和经验共享的平台机制,推动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向更高水平迈进。本文为《吴冠中<双燕>印制心得与赏析》,作者是木版水印中心张丽。
吴冠中《双燕》印制心得与赏析
吴冠中一生多以江南为创作题材,断断续续记录着他对故乡江南的艺术印象。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双燕》堪称是吴冠中的最爱,他自己曾多次谈道,“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在众多江南题材的作品中,甚至在我的全部作品中,我认为最突出,也最具代表性的是《双燕》。”
本文作者张丽
《双燕》的灵感来自于江南的民居印象,来自于吴冠中无尽的乡愁,他说:“画不尽江南村镇,都缘于乡情,因此我的许多画面上出现许多白墙黑瓦的江南民居。” 这种乡情其实是吴冠中艺术作品背后最重要的灵感母体。作为视觉艺术大师,对吴冠中来说,“双燕”的主题一方面承载了他对故乡的情思,更为重要的是,从最纯粹的艺术角度来说,它也是吴冠中用艺术的形式语言转述中国文化视觉特质的工具载体。他曾解释说:江南情调之所以成为其绘画的主要源泉,是因为其中存在的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这大概便是色调素雅的江南民居耐人寻味的关键。我想这才是吴冠中真正寻求的“画境”,即使燕子飞走了,画境犹然存在。
2021年10月我有幸参与了《双燕》的木版水印印制工作,这幅画表现了江南美丽的水乡,粉墙黛瓦,错落有致。当我接到工作任务后,首先反复观看作品,揣摩画家在创作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包括画家在创作中的历史背景、绘画调色及用笔习惯等,同时分析其中的造型因素,黑与白的对比,几何形的组合:方、长方、扁方、三角、垂直的、横卧的……这些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形式感极强的水墨作品。
《双燕》的具体印制工作,它不仅要求印刷者要有熟练的印刷技术,更要熟知绘画技法,也只有全面深刻理解作品后,才能将作品的浓淡干湿及其微妙的细节变化表现出来,更好地再现原作神韵。操作过程中,我能准确把握水印工具的快慢节奏、力度变化、浓淡深浅的同时,还能控制周围的整体湿度。整个印制过程,我被画面中最大的屋顶、最小的窗,纯黑的洞、纯白的墙等深深吸引,吴先生尽力发挥了对比功效,以点、线、面结合,抽象出江南美景,使我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本文作者系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 张丽)
木版水印作品赏析
▲吴冠中《所见所思入画图》
▲吴冠中《四合院》
▲吴冠中《桃》
▲吴冠中《星辰》
▲吴冠中《春柳》
▲吴冠中《临河人家》
▲吴冠中《裸女》
▲吴冠中《墨牡丹》
▲吴冠中《舟群》
▲吴冠中《印象》
销售热线:
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琉璃厂西街19-4号
电话:010-63030885
木版水印工艺坊客服:
往期文章
我经手的荣宝斋木版水印 | 于非闇《牡丹图》印制心得与赏析
我经手的荣宝斋木版水印 | 吴冠中《春柳》印制心得与赏析
荣宝斋木版水印作品释读 | 徐渭《驴背吟诗图》和齐白石《虾》
内容来源 | 荣宝斋非遗研究院、荣宝斋木版水印中心
校对 |王桂荷 侯文佳 易抒璇
编辑|李晓婉 审核|刘珍佐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更多信息
文章转发自荣宝斋,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
Copyright © 2021.Company GameFi ikck.com All rights reserved.拍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