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利拍卖丨古籍:图与书——典籍中的版画艺术
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牌记、序跋、版画等各种内容和形式构成了古籍中最美的花样,它们在枣梨木板上用视觉艺术构建了一个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的艺苑天地。因此版画既是古籍研究领域中的一门学问,也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独立门类。中国古籍版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晚唐佛经扉画肇始,历经宋元几百年的寂静积淀,直至明代才开启了光辉璀璨的征程,进入万历年间更迎来了它的创作巅峰。清初继晚明盛世,成就亦可。今天就为大家一展古籍中版画的艺术之路。
![]()
芥子园画传
中国山水画自六朝隋唐的奠基,五代的初兴,以至两宋的辉煌与元明的不断丰富发展,经历了千余年的积淀,在清康熙18年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一部分门别类、图文并茂、全方位阐述传统山水画技法的奇书——《芥子园画传》,又因李渔总其成而题曰“笠翁画传”。作者王概为明末清初山水画大家龚贤的亲传弟子,胸怀高才,隐居不仕,常与鉴赏名家周亮工相往还。经与沈因伯的共同策划,在明代画家李流芳的画稿43开基础之上,参考了姑熟画派创始人萧云从的版画精品,并综览上下,广收时贤佳作,历时二年之久,倾尽全力编成了极具开创意义的技法教科书,得到了晚年李渔的激赏与支持,延请徽派雕刻高手,通过繁琐的五色饾版刷印,终于完成了这部具有完整教学体系、体现最高印刷工艺的划时代的巨作。刷本甫一问世,即因其理论完备、线条笔感强烈、树石体势变化多姿、套色典雅微妙而风靡中外,成了山水画的入门必读之作。近代大家诸如傅抱石、陆俨少、潘天寿、无不受其沾溉,当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九十多岁的时候,在雨儿胡同画室案头的老花镜侧,摊开正在阅读的正是《芥子园画传》初集乾隆刻本。一部画谱伴随了大师一生,无怪乎其为《画传》面世以来最大的受惠者。《芥子园画传》初集原刻纸墨精良,套色清雅,受到广泛好评,康熙以来陆续有了十数种翻刻本,而原刻在光绪间即稀如星凤。何者为其原版,在近代的认定工作颇费周折。日本学者古原宏伸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章《<芥子园画传初>集解题》里表示“没有简单区分初级版本的办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画家张熊(1803-1886)的藏本初集,即巢勋临本的底本,就是康熙版,巢跋曰“先生因初《芥子园画传》示之......第原书久已罕睹,坊刻谬误失真,若得此书重刻行世,庶几嘉惠后学......今将此书付诸泰西石印......”。巢本卷四31页可证所用底本为康熙本。民国23年狄平子有幸找到了后四卷,配以翻刻本卷一,由有正书局彩色影印发行,大众读者才可以一窥真本的风采。1975年,日本公开展览了中山文华堂所藏原刻五卷。2011年江西美术出版社影印了陶湘旧藏本,原本的真面貌才渐渐为世人所知。此件作品,五卷五册一函,开化纸洁白细润,墨色黑亮,线条遒劲,边框界限清晰,套色清雅,印章粲然,套印部分位置精准,没有任何参差不对应,卷二树谱第32页版心页码为:卷五的八分书大字没有飞白,且第一图左侧边山止于左数第一、二两树之间,这些都是原刻本最基本的特征。基于数代学者的努力,我们终于对康熙初级原刻有了明确的具体认知,这里选择了当今6个足以具有代表性的初级原本,来和本作品做具体的比较,他们是:1. 江西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陶湘旧藏本,五卷五册全,原签条未见。2. 海图书馆藏藏“线善:756243-47”,五卷五册全,原封签条未见。3. 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出版、四川图书馆藏李一氓旧藏本,五卷五册全,原签条未见。4. 1975年日本筑摩书房出版、中山文华堂藏本初集,五卷五册全,未见原签条。5. 广东精诚所至艺术品拍卖公司2020年秋季拍卖会上拍,容庚藏本初集,五卷五册全,签条“笠翁画传”。6. 北京华艺国际2021年秋季拍卖会初集原刻,五卷五册全,签条“笠翁画传”。(从左到右:本品封面签条、容庚本封封面签条、华艺本封面签条)第一、本作品原签条楷书“笠翁画传、芥子园镌藏”。向来介绍芥子园画传者皆云别名“笠翁画传”,而久未见实物,现在此签条可以作为实证,非常珍贵。现在可知仅有本作品与容庚本和华艺拍本有之。1. 扉页右上“王”字下横:上图本完整无缺,其次本作品下横竖右小断,再次中山本明显断开,川图本、容庚本下横左右俱断,华艺本陶湘本中下两横左右皆断。(从左到右:上图本、本品、中山本、川图本、容庚本、华艺本、陶湘本)2. 扉页左下方双线边框、藏板二字之间开裂情况。诸本中只有上图本和本作品线框未断开。如图:(从左到右:上图本、本品、中山本、川图本、容庚本、陶湘本、华艺本)3. 扉页中上龙凤纹圆印:上图本清晰完整性最高,本作品圆边有少断次之,其次中山本,再次陶湘本,川图本为“工费浩繁每部定价纹银二两”楷书长方印,容庚本为“历代名公真迹”楷书长方印,华艺本无印。第三、关于卷二树谱19页左右面、29页左右面套印。(其他常见套印处从略)上图本两页左右均有套印,本作品与上图本相同,川图本此两页套印具有,但29左页套色局部缺失,中山本、华艺本19页无套色,29页有套印,陶湘本两页具无套印。第四、关于树谱“第32、33合页”页码处具体残损特征,上图本、本作品、川图本、陶湘本在“三”字中下横处极为明显(容庚本、中山本、华艺本不详)。如图:第五、目前所见卷五第一图“巨然横山图”除上图本未见横裂外,其他数本均有明显断开,具体如图:卷五32页沈心友跋文关于“沈”字裂痕,“有”字长横对比:上图本“沈”字无裂痕且“有”字长横完整,本件作品、川图本、中山本“沈”字裂痕较小且“有”字长横右侧断开,华艺本、陶湘本“沈”字裂痕较大且“有”字长横右侧断开。本品卷五为配本,现已可知它略晚于上图本,与川图本刷次接近(第一图裂痕、卷五印章极为一致),早于其他各本,版框严整,套色明净高雅,与前四卷时代极为相近,边角和局部虽略有残,可谓瑕不掩瑜,如此早刷且刷次如此接近的配本实属难得,品质上接近完美。另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存早期刷本残叶若干,也已是馆藏珍本。整体看来,这个本子足以堪称世间稀有了。综上五点具体特征的比对,可以综合认定,无疑今见当以上图本为最早,本作品在六个藏本已是中卓然突出,或与其中姣姣者川图本在伯仲之间。以上文字希望对梳理芥子园画传康熙原刻版的不同藏本刷次前后关系有所参考。
十竹斋书画谱
提要:胡正言自明万历晚期开始辑选并开创的运用饾版和拱花技术套印的《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二书,刊版套印之精、施墨着色之清雅妍丽,在中国印刷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胡正言,徽州休宁人。字曰从,别号十竹主人、默庵老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卒于清 康熙十三年(1674)。他博学多才,精擅六书,长于书画、篆刻,又能制纸墨,亲自指导、参与了此书的刷印工作,艺术效果令人叹为观止。世间流传的《十竹斋书画谱》虽不不稀见,早刷本却极为难得。目前以国图收藏的郑振铎旧藏本为最早,整体色墨敦厚、印章品质极高且清晰完整,当为极初印本。剑桥大学藏本为康熙五十四年刷本,“梨云馆竹谱”文字部分标题处“梨”字缺失。剑桥本“兰谱”中的“临唐寅双钩丛兰”,唐寅误为“唐电”,这些差别都是新补刻板片所致。本作品存10册,为果谱1册、墨花谱1册、翎毛谱1册、书画谱1册、石谱2册、兰谱2册、竹谱2册。整体色彩清新明快,“梨”、“电”处是原版,和国图藏本相同,即为康熙五十四年以前刷本。又本品部分印章和国图本极为相似,而剑桥本则明显是摹刻补板。本品墨色清透恬澹,鲜、艳但不失文雅,颜料堆叠处有立体感,无论视觉还是触感都较明显。这种特点在其他套色版画作品中十分罕见。综上认为此本为胡氏十竹斋康熙五十四年以前原刻本,极有可能是康熙四十四年以前,十竹斋书坊第二位主人胡其毅未离世前,十竹斋本坊刷本。
暖红室汇刻西厢记三种全
(汇刻传奇第一《董解元西厢四卷》、汇刻传奇第二《西厢记五卷》、《元人曾对弈西厢附录十卷》)提要:此作品为暖红室汇刻西厢记三种全,含:1.汇刻传奇第一《董解元西厢四卷》附跋1函4册;2.汇刻传奇第二《西厢记五卷》附跋1函4册;3.《元人曾对弈西厢附录十卷》1函6册。《暖红室汇刻传奇》为昆曲剧本总集,是研究我国戏曲的重要版本书,所用底本皆经吴梅等人校勘,所谓雕版雠校俱精,艺林称为善本。暖红室主人即近人刘世珩。刘氏经过二十年刊成传奇、杂剧三十种,附刊六种,附别行二种。《西厢记》附录十三种;《还魂记》附录一种,都五十又一种。其中汇刻传奇第一、第二即为本作品中《董西厢》及《西厢记》,亦为刘氏汇刻开端。此《董解元西厢四卷》首有暖红主人傅春姗署签“董解元弦索西厢记”,次崔莺莺像及河中普救寺西厢图,《西厢记五卷》首有署签“西厢记”,次凡例、图十幅。该本直至今日仍多次再版,谓流传广、影响大,称中国版刻史上重要经典。刘世珩(1874-1926)清末著名藏书家、刻书家、文学家。小字奎元,字聚卿,又字葱石,号檵庵、聚卿,别号楚园,别署灵田耕者、枕雷道士。安徽贵池人,光绪举人。家藏图书极多,刊刻书籍颇多。此作品集暖红室所出西厢记相关三种全卷,少见。金镶玉装。
提要:是书于宋元符三年编纂完成,为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宋代有“崇宁本”与“绍兴本”二种刻本,而民间也流传有抄本。至清末,完整之本仅存钱塘嘉惠堂丁氏重抄张芙川影宋本,世称丁本。1919年朱启钤先生借南京图书馆所藏丁氏抄 本进行编印,1925年陶氏以丁本与文澜、文溯、文津各本校勘后,按宋版式及字体木版雕刻,书中“图样”部分用彩色石版印刷。全书雕版精致,印刷精美,色彩艳丽,成本高昂,当年即售大洋百元,为民国刊本之白眉。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典籍。
![]()
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提要:我国史部著述汗牛充栋,连绵三千余年而未有间断,实为人类历史上之仅见。自孔子修订《春秋》,司马迁编纂《史记》,其体例无外乎编年与纪传。自宋代袁枢创建纪事本末体,遂使纪传、编年贯通为一。清末史学家李有棠化了二十多年的精力,主要研究辽史和金史。二十四史中的宋、辽、金三史都是元丞相脱脱主持修撰的,三史成书时间都很仓促,错讹、挂漏甚多,尤以《辽史》为最甚。他以《辽史》为主,参以新旧《五代史》、《宋史》、《元史》、《契丹国志》、《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各家说部、碑传、文集数百种。考订错讹,补充遗漏,用力甚勤,厥功甚伟。最后于光绪十年(1884),因深憾辽、金二代纪事本末中缺,始仿袁枢、陈邦瞻体例,编成《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对辽史纪传中所载史实,按四十专题纂辑,缕晰条分,穷源竟委。“考异”则占全书大半,对人名、舆地、建置、职官、年代等多所考订,小注双行,将诸种异同逐条分载;每条之下,列举大量史料和释疑线索,以便观览;质疑之中附有作者见解,说理性强,令人信服。译名悉从乾隆《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与旧史歧异。此书于光绪二十年(1894)在上海石印成书,是为初版。其后,作者又花了近十年的工夫,对是作了大量的补充、修正。于光绪廿九年在自家栘鄂楼雇工刻印,由他亲自指导和校对。故此家藏版不仅内容上更精审,而且镌刻准确,印刷精美。据说当年只印一千部,是为两书的第二次出版。刊刻之际,正值江西学政吴士鉴向朝廷推荐,在进呈辽片奏中称:“今得此书,博考群编,蔚为鉅制,实为乙部中不朽之作”。礼部尚书徐甫在覆奏中称:“该员以类排纂,用力甚勤,而于政治得失之间尤多深意。”朝廷谕旨中称:“前据奏称,该员排纂成书,用力甚勤等语,李有棠赏给内阁中书衔,以示嘉奖。”一时海内士林传为盛事。此家刻本内封大字印书名,背面刻刊记二行:“光绪癸卯仲冬/李栘鄂楼开雕”,用深红色宣纸印制。此种颜色用于扉页,在家谱中偶能见之,而在四部书中甚为稀见。卷首印吴仕鉴上荐奏疏、礼部尚书徐甫覆奏及朝廷谕旨——采用朱墨两色套印,先以朱色印制五爪双龙戏珠与吉祥云纹以及四周边栏;再以墨色印刷奏疏、谕旨,及篇名、鱼尾、叶码、黑口。通常朝廷谕旨,以红色印出带龙纹的阔大边栏,而很少有以龙云纹印作底色者,其产生的视觉冲击力,令人震撼。本品品佳,原装原函。
![]()
南陵无双谱一卷
提要:首刊南陵金古良书于邓州之春风阁无双谱自叙,后有谱引、目录,存前十人图。《无双谱》又名《南陵无双谱》,是清初浙派版画的代表作,刊刻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集汉至宋四十位广为称道的名人,如项羽、苏武、李白、司马迁等,绘成绣像并题诗文。由于这些人物事迹举世无双,故称为《无双谱》。绘者为绍兴人金古良,极擅人物,镌刻者朱圭则是康熙时期的御殿刻工,因刻《凌烟阁功臣图》和《行迹图》等闻名。此本虽存一半,但刊刻精美,人物神态与后期赏奇轩版明显不同,为早期康熙年间刊,有版本价值。
![]()
晚笑堂竹庄画传不分卷
提要:《晚笑堂画传》是我国古代久负盛名的人物画谱,它在中国书画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收集依据史料刻画的一百二十位历史人物绣像,如司马迁、苏武、李白、杜甫、王维等,图像精美,每幅绣像皆附有像赞文字。后有明太祖功臣图。
![]()
日本江户早期宽文十二年(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中川茂兵卫 撰
8册附原装木箱 皮纸 28.6×19.5 cm.提要:《唐诗画谱》又称《集雅斋画谱》,由明代徽州府歙县人黄凤池编辑。含八种画谱:五言唐诗画谱、六言唐诗画谱、七言唐诗画谱、梅竹兰菊四谱、木本花鸟谱、草本花诗谱、唐解元仿古今画谱、张白云选名公扇谱。万历至天启时期由集雅斋、清 绘斋合刊,集诗、书、画三美合一,为徽派版画代表作之一。它自问世以来流布广远,享誉中外,日本在宽文十二年(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翻刻了此谱,成为日本翻刻中国画谱的最早作品。《集雅斋画谱》中的作品对日本绘画、装饰、纹式设计等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历经350年,这个刻本也成为了稀有之物,本作品即为和刻本,整体品相极好,版面开阔,线条雄劲,处处精微,细节毕现,经与日本龙谷大学藏本对比,刷次与龙谷大学藏本在伯仲间,是难得的极初刷本,其中“扇谱”改为册页装,原木箱一箱8册全。它的出现,在今天诚可谓盛世一宝。
![]()
宝古堂重修考古图十卷
明万历宝古堂刻本
1函6册 白纸 29.2×18 cm.提要:是书成于元佑七年(1092),比较系统地收录了当时宫廷和私家收藏的古代铜器、玉器。卷一至卷六为鼎、鬲、簋、爵等商周器,目列二百三十八器,实收一百四十三器(包括数量较多的同铭器)。卷七为钟、盘等乐器。目列十器,实收十五器。卷八为玉器。《考古图》有诸多版本,清本易得,明版难求。作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宝古堂刻本。原装未衬,品相完好。保留了明代的装帧原貌。且内页版画极多,刊刻精美,甚为稀有。此书传世稀少。
![]()
洴澼百金方十四卷
提要:《洴澼百金方》是清代军事著作,汇辑历代战略防御的兵书。全书十四卷:一、预备;二、积贮;三、选练;四、制器;五、清野;六、险要;七、方略;八、号令;九、禁约;十、设防;十一、拒禁;十二、营阵;十三、水战;十四、制胜。书内配有插图,旧装,品尚佳。
提要:董华钧编著的《纯德汇编》收录了两道汉朝皇帝的诏书,东汉永元八年的《征孝子董黯擢议郎诏》和东汉延光三年的《为孝子董黯立祠诏》。皇帝征召董黯出来做官,董黯辞官不就。董黯,字叔达,一字孝治。会稽郡句章县石台乡(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大隐镇)人。东汉时期著名孝子。汉江都相董仲舒六世孙。董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而事母至孝,终年以打柴为生,侍奉母亲。是书竹纸线装,十一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双边,精写刻,开本敞阔,字口锐利,书品佳,内有图及小像。《纯德汇编》所记内容颇丰,此书为较佳版本。其中记载为何把县名句章改慈溪,云房琯登上慈城浮鳖山巅,见东北阚峰下巍峨耸立的汉董孝子庙,对董黯的事迹深受感动,就决定改县名句章为慈溪。
![]()
卧龙岗志二卷
提要:是书卷前有康熙间郡守罗景序,次版图数幅,绘制颇精。卧龙岗在今南阳市,为诸葛亮隐居之所,故此志内容多与诸葛亮有关。此书流传甚罕。
![]()
周易本义十二卷易图一卷五赞一卷筮仪一卷
提要:《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周易》由八卦构成,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都是经文,称为《易经》。《易经》分上、下两经,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传》是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解读的文字,又称“十翼”,由《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文章构成,为多人所作之合。作品依据宋咸淳年刻本,开化纸抚印精良,较《内府刻书图录》著录之本印工更佳,字体宽博大气,半版六行十五字,字体雍容,为曹日瑛等缮写,而镌刻工作则由清代内府刻书史上大名鼎鼎的良工朱圭操刀完成,不失宋版神韵,诚清内府影宋刻本之白眉。在北宋《周易本义》有六行本和七行本两个版本,其中前者即宋咸淳元年吴革刻本,刊刻年代距朱熹成书仅八十余年,故保存了《经》两卷,《传》十卷的朱熹着书时的篇卷原貌,且内容也更贴近原本,是后世通行的四卷本所无法比拟的。而内府影刻该书时除删去刻工姓名外,其他皆依宋版原貌,故此本非独版刻精美,其文献价值亦高于明以来诸本。叶德辉在《郋园读书志》第二十四页中赞其曰“此本虽仿宋刻,较宋椠原本有其过之,传世颇稀,得者幸勿以寻常殿本相等夷可也”。六行十五字,小字双行同,双鱼尾,左右双边,写刻上板,字大,墨色浓郁,开本敞阔,精刊初印,书品佳。著录:《清代内府刻书目录解题》《清代内府刻书图录》《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经部易类。
提要:此幅为单帧雕版佛画。图作圆形,周边饰云纹,所绘佛像、菩萨、圣贤、佛弟子等皆栩栩有生气,不徒以庄严凝重取胜。上部殿阁楼台,栉比鳞次,错落有致,界画严整,绘镌工巧精美,为清佛教版画之精品。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至六十(乾隆大藏经)
1函10册 白纸 经折装 32.8×12.8 cm.提要:是经原六合函套,原函,千字文编号“真”,黄绫签,首册前刊说法图,御制龙纹牌记,尾册刊护法韦陀,版刻细腻,栩栩如生,墨色淡雅,品相精善。《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是为详解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摩发智论》而造的释论。唐玄奘以完全的底本译重译成《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简称为《大毗婆沙论》或《婆沙》,对于僧众正确和完整地理解教义是很主要的,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所正依的论藏。《乾隆大藏 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着等1669部,7168卷。![]()
云征集联系方式
文章转发自北京保利拍卖,版权归其所有。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购买使用行为。